[实用新型]节水座便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5950.0 | 申请日: | 200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69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春杰 |
主分类号: | E03D11/11 | 分类号: | E03D11/11;E03D5/08;E03D9/05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晓云 |
地址: | 030900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水 座便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生洁具,特别是一种可以利用洗漱废水进行冲厕并可控制用水量的座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卫生洁具座便器中的冲水装置,水压来自水面高度形成的水压差,即重力差,其压力很小,冲便效果差,因而,需用大量的水才能冲净。近年来虽然发明了多种利用废水冲厕的装置,并显著地节约了大量自来水,但是原有的利用水的自重进行冲厕的方式没有改变,因此,依然会造成水的巨大浪费。中国专利200710062500.8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施压式节水座便器”,采用人工施压水箱,增加冲水水压,但该座便器的出水口仍然采用传统的上边缘周边出水,这种出水方式远离被冲目标物,水的冲击力量小。而且由于出水口较多,水孔口径不能太大,否则用水量会大大增加。而且由于水箱的出水口位于箱体底部,活塞行程短,密封浮球尚未完全脱离下水口时,水已冲出,影响排泄物下泄,也容易弄脏密封浮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出水口与被冲目标物距离较近,水量相对集中,可以对目标物形成有效冲击力的节水座便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水座便器,包括座便器主体和水箱,在座便器主体与水箱之间的输水管路中接有增压器,座便器主体的上沿内侧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分布有冲水口,增压器的压水管经由一个活塞式浮球开启器及该开启器上的出水口与出水管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便器主体内侧面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出口朝下的喷水口,出水管与喷水口连通。
所述的出水口位于浮球开启器的上部
所述的喷水口位于座便器主体内侧的前下部位置。
所述的一种节水座便器,其中的喷水口位于为三个,分别置于座便器主体内侧的前部、左侧和右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水座便器,在座便器主体内侧设置了直接朝向污物喷水口,增强对于污物的直接冲刷力,可减少用水量。通过将浮球开启器的出水口设置在上部,可以在浮球完全脱离下水口后才开始冲污,保证冲污通畅。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节水座便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座便器主体 2-出水管 3-冲水口 4-密封浮球 5-压水管 7-自来水进水管 8-水箱 9-施压蹋板 10-压力胶囊 11-管口 12-进水管 14-下水管 16-厨房排水管 17-进水管 24-喷水口 27-浮球开启器 29-连杆 33-排气管 34-出水口 35-活塞 36-浊气室 37-底部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水座便器,有一个座便器主体1,在座便器主体的上沿内侧固定一支出水管2,在出水管上分布有冲水口3。在座便器主体内侧前部和/或两侧的中部设置有出口朝下的喷水口24。喷水口24通过软管与出水管2相连。座便器主体后部连接有水箱8,在水箱8的上部有一个进水管17,该进水管17连接洗漱间用水的排水管和集雨水箱的出水管。水箱8的下部还有一个自来水进水管7,即普通的抽水马桶上水管系统。在座便器主体1与水箱8之间的管路上接有一个增压器,增压器压水管5通过一个浮球开启器27与出水管2连接。上述增压器可以采用压力胶囊10,或者是手动压力泵或电动微泵等类似装置。
所述的浮球开启器27为活塞式结构,其有一个底部进水管37与压水管5相连,在浮球开启器的上部有一个侧向出水口34与出水管2相连,活塞的底部固定有连杆29,连杆的下端通过一条软索与下水管管口11上的密封浮球4连接,在浮球开启器27顶部设有排气孔。
管口11上的密封浮球4的作用是当座便器不使用时,将下水口封闭,防止管内的残存废气进入室内。上述座便器主体1的下水管14为直通式下水管,其与座便器主体的下水口竖向直接连通,在座便器主体底部不设水封弯头。而是将水封弯头设在下水管14的横向管路上。在下水管14的水封弯头内侧管路上连接有厨房排水管16。将厨房废水引入座便器下水管后,可以增加座便器下水管14的冲水量及水流强度,及时清除并带走下水管14内的淤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春杰,未经杨春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59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