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凳腿可伸缩的凳子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2000.2 | 申请日: | 200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51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冷鹭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冷鹭浩 |
主分类号: | A47C4/00 | 分类号: | A47C4/00;A47C7/5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凳腿可 伸缩 凳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凳子,特别涉及到一种凳腿可伸缩的高凳。
背景技术
凳子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供人们乘坐的工具,不论在家里、办公室、餐馆或者其他场所,因为它的小巧、方便携带、灵活性强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之用。然而,可以折叠收起的凳更是一种被人们广泛用到。因为它可以有折叠和张起的两种状态,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打开以供人们需要;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折叠收起,以减少占用空间,轻便又方便运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现有的凳子折叠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两凳腿向中间收折,同时凳面也相对称的向中间收折;另一种是象折叠椅一样,两凳腿收折贴合在一起,凳面整体收折靠近两凳腿。上述第一种的凳子收折的后,两凳腿的高度差不多,但是由于凳面向中间收折,两凳腿贴合度不高,收折后的占用空间也还是比较大,且不方便整体排列收藏。上述第二种凳子收折后,虽然两凳腿可以比较好的贴合,凳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和凳腿靠近,但是由于收折后两凳腿的长度不一样,不方便收藏和运输。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凳子来解决上述问题和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凳子收折后凳面和前凳腿之间的贴合度不高以及两凳腿不齐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凳腿可伸缩的凳子,其中两凳腿为伸缩杆式的结构,在凳子收折的时候,伸缩杆式结构的两凳腿可以伸长至凳子完全收折,收折后四凳腿一样齐,且凳腿完全贴合,凳面与凳腿也完全贴合,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占用空间,且两凳腿平齐,方便整齐排列收藏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凳腿可伸缩的凳子,包括凳面、四根凳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根凳腿的一端与凳面铰接,凳腿两两相互交叉铰接,且交叉处通过一横梁进行连接,其中两根相平行的与凳面铰接的凳腿为伸缩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凳面可以是圆形、方形、矩形、椭圆形的凳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凳面通过一设置在凳面背后的连接片与凳腿由一铆钉铰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伸缩杆结构包括一中空的外杆和一可在外杆内滑动的滑动杆以及固定滑动杆的螺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合结构包括在外杆和滑动杆上均设置的相应的固定孔和用来锁合固定孔、滑动杆和外杆的螺丝。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动杆通过一铆钉与设置在凳面背后的连接片铰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动杆的长度略大于凳腿从横梁处到凳面连接片之间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根伸缩杆结构的凳腿下部表面处衔接有一衔接横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两根凳腿下部之间连接有一连接横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衔接横杆和连接横杆与各自连接的凳腿的未与凳面铰接的那一端的距离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凳腿可伸缩的凳子,它其中两平行凳腿的伸缩杆结构,在使用时,两平行凳腿的伸缩杆结构的滑动杆固定在外杆内;在凳子在收折的时候两平行的伸缩杆结构的凳腿的滑动杆从外杆中向上划出,同时凳面向下收折,直到四个凳腿完全贴合,此时凳面也完全与凳腿贴合,最大限度的节省了空间。且由于伸缩腿结构,收折后的四凳腿平齐,方便放置、收藏和运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折叠椅收折后的空间,方便收藏和运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于打开状态的侧视图,展示了伸缩杆的结构。
图3到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折过程中不同状态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完全收折状态时的正视图。
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1凳面 21、22、23、24凳腿 3横梁 11连接片
211、231外杆 212、231滑动杆 213、233固定孔
4连接横杆 5衔接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描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中的一个首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冷鹭浩,未经冷鹭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2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