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力式咖啡机萃取机构的密封结构的改良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1340.3 | 申请日: | 200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78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钟卫军;李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44 | 分类号: | A47J31/4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松亭;连耀忠 |
地址: | 361006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咖啡机 萃取 机构 密封 结构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家电产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压力式咖啡机萃取机构的密封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具备有不同功能的各种厨房家电产品也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咖啡机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的咖啡机包括了对咖啡豆的研磨成粉和煮咖啡粉的过程,因此结构较为复杂,随着咖啡胶囊、咖啡包等咖啡半成品的出现,使咖啡的制作变得相当容易,这也使得这类咖啡机的结构也变得简单化,比如现有的高压咖啡包机、胶囊咖啡机、普通高压咖啡机等等,现有的这些装置通常都包括有咖啡萃取机构,咖啡包、咖啡胶囊可放入萃取机构中,通过通入具有一定热度的高压水,可实现咖啡的萃取,现有技术的这类萃取机构通常包括有上固定座、密封圈、咖啡酿造腔体,上固定座的中部设有可通入高压水的进口,上固定座的底部边缘设有一环形沟槽,环形密封圈的上部嵌置在上固定座的环形沟槽中,使密封圈能固定在上固定座中,咖啡酿造腔体内设有朝上开口的咖啡酿造腔,该咖啡酿造腔是用于装入咖啡包、咖啡胶囊、咖啡滤网等,当要萃取咖啡时,是将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装入咖啡酿造腔中,上固定座是盖在咖啡酿造腔体的上方,上固定座通过密封圈实现与装入咖啡酿造腔体的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的上端沿实现密封,这样,在对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内的咖啡进行正常萃取时,咖啡液就不会从上固定座边缘与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边缘的相接触处漏出。但是,由于现有的萃取机构的密封结构即密封圈为实体结构,存在着如下弊端:一是通过把手下压而使上固定座盖在咖啡酿造腔体上时,其下压的力要较大,才能使密封圈与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的上端沿实现良好密封;二是由于密封圈被紧压在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的上端沿处,因此利用把手打开而使上固定座脱离咖啡酿造腔体时,其打开的力也要较大;三是为了保证密封圈能完全接触于咖啡酿造腔体所装入的咖啡包或咖啡胶囊或咖啡滤网,咖啡酿造腔体的咖啡酿造腔的大小设置以及咖啡酿造腔体与上固定座的配合、密封圈与上固定座的配合都要按严格的公差,否则,密封圈难以实现良好密封,这就给产品的制作带来了难度;四是密封圈有一定的老化后就不能使用,影响了密封圈的工作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压力式咖啡机萃取机构的密封结构的改良,使咖啡萃取机构在萃取咖啡液时能在保证良好密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把手下压及打开的力量,而且各部件之间的配合也不必要严格的公差,同时还可延长密封件的工作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力式咖啡机萃取机构的密封结构的改良,包括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设置于咖啡萃取机构的上固定座底端的环形本体,环形本体之中央部位具有一中心通孔;环形本体沿着其环形形状设有中空内腔以及与中空内腔对应相通的环形开口,该环形开口朝向该中心通孔的中心轴线。
该环形本体可卸除地嵌接于咖啡萃取机构的上固定座的底端。
所述的环形本体包括上壁体、内侧壁体、外侧壁体和底壁体,由上壁体、内侧壁体、外侧壁体和底壁体围成所述环形本体的中空内腔,所述开口设在内侧壁体与底壁体之间。
所述的底壁体为倾斜状,该底壁体由其与外侧壁体的一体相接处至其自由端呈渐次向下倾斜。
该环形本体的形状为圆环形。
所述的环形本体包括上壁体、外侧壁体和底壁体所围成的类似ㄈ字形的中空内腔。
一种压力式咖啡机萃取机构的密封结构的改良,包括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设置于咖啡萃取机构的上固定座底端的环形本体,环形本体之中央部位具有一中心通孔,该环形本体密封咖啡机酿造腔组与咖啡萃取机构的上固定座之间的间隙;环形本体沿着其环形形状设有中空内腔以及与中空内腔对应相通的环形开口,该环形开口朝向该咖啡机之咖啡酿造腔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1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