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氧化铝生产用单层沉降槽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0172.6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4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邓永勤;陈小明;熊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宫兆斌 |
地址: | 408400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铝 生产 单层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氧化铝生产用单层沉降槽。
背景技术
氧化铝生产中使用单层沉降槽和多层沉降槽两种,按用途分为分离槽和洗涤槽,烧结法分离设备在俄罗斯、哈撒克斯坦采用筒型溶出器,没有分离器,在中国以前采用的筒型过滤器,压滤分离器等。无论是国内国外,分离设备均不理想,运行成本高,可靠性差,采用常规意义上的分离槽产能低、水解损失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重力和惯性离心力结 合,利用分散物质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分离过程的氧化铝生产用单层沉降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氧化铝生产用单层沉降槽,包括槽体、溢流堰、进料筒、进料管、絮凝剂进料管、锚式搅拌器,所述溢流堰连接在槽体的上部,槽体上设有槽体溢流口,溢流口与槽体上部和溢流堰形成的溢流槽连通;所述进料筒位于槽体的中心,套在锚式搅拌器的搅拌轴的外部,进料筒的上部设有进料筒溢流口;所述槽体的下部为大锥体,大锥体的下部连接有大锥体,大锥体的下面为出料口,在槽体上社有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的出口与进料筒的内壁相切。
现在的沉降槽分为单层沉降槽和多层沉降槽,由于单屋沉降槽较多层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高效沉降槽的开发和应用,是沉降技术的又一进步,它具有底流泥层低,底流固含高、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如底流固含大于400g/l,溢流浮游物小于150mg/l,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上也采用的是单层沉降槽,具体的结构见附图。
沉降操作是依靠重力的作用,利用分散物质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分离的过程。但实现沉降过程的作用力是重力也可是惯性离心力。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采用进料管的出口与进料筒的内壁相切的方式,利用沿切线方向进料的冲击力,使物料进料筒内产生旋转,将重力和惯性离心力相结合,使之在进料筒中心筒体内形成离心分离,减少了阻力节约了能耗,加强了沉降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絮凝剂进料管插入进料筒中,絮凝剂进料管的出口位于进料管的出口处。在进料管在进料管出口处加入絮凝剂,比原来由上面加入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更好。
优选的,在进料管上还设有第二絮凝剂进料管,第二絮凝剂进料管(5`)与进料管连通。
把原来一次加入分为两次加入,第二絮凝剂进料管与进来的料浆强化混合,产生初步的絮凝;絮凝剂进料管在进料管出口处加入,进一步完全沉降,这样加入可以减少絮凝剂的用量,两次加入的用量大概是一次加入的70%左右,节约了絮凝剂的用量。
优选的,所述大锥体的锥度为110°~120°。在底部的锥角部分,锥度增加,更加有利于提高底流L/S。
本实用新型氧化铝生产用单层沉降槽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进料管的出口与进料筒的内壁相切的方式,利用沿切线方向进料的冲击力,使物料在进料筒内产生旋转,将重力和惯性离心力相结合,使之在进料筒中心筒体内形成离心分离,减少了阻力节约了能耗,加强了沉降的效果,同时,把原来一次加入分为两次加入,第二絮凝剂进料管与进来的料浆强化混合,产生初步的絮凝;絮凝剂进料管在进料管出口处加入絮凝剂,进一步完全沉降,这样加入可以减少絮凝剂的用量,两次加入的用量大概是一次加入的70%左右,节约了絮凝剂的用量。
附图说明图
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
一种氧化铝生产用单层沉降槽,包括槽体1、溢流堰2、进料筒3、进料管4、絮凝剂进料管5、锚式搅拌器6,所述溢流堰2连接在槽体1的上部,槽体1上设有槽体溢流口11,溢流口11与槽体1上部和溢流堰2形成的溢流槽连通;所述进料筒3位于槽体1的中心,套在锚式搅拌器6的搅拌轴61的外部,进料筒3的上部设有进料筒溢流口31;所述槽体1的下部为大锥体12,大锥体12的下部连接有大锥体13,大锥体13的下面为出料口14,在槽体1上社有人孔15,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4的出口与进料筒3的内壁相切。
所述絮凝剂进料管5插入进料筒3中,絮凝剂进料管5的出口位于进料管4的出口处。
在进料管4上还设有第二絮凝剂进料管5`,第二絮凝剂进料管5`与进料管4连通。
所述大锥体12的锥度为110°~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01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