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芯底部包胶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4597.0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91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许教练;张勇;易明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0 | 分类号: | H01M2/00;H01M2/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港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达猷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底部 胶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锂离子电池卷绕后对电芯进行底部包胶布的一种电芯底部包胶布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将正负极片及离子交换膜卷绕收容于电池壳中形成,正负极片分别通过设有的极耳结构将电流传导到电池正、负极的电池盖板和电池壳体。在电池的制造过程中,经卷绕后形成的电芯,入壳之前需要用胶布将电芯的底部包覆住,以将负极片和正极片以及铝壳分离开来,以避免短路,且电芯底部经包胶布后更有利于入壳。包胶布过程中及包胶布后不允许正极片出现翻边现象且离子交换膜要完全遮挡住负极片,且在包胶布的过程中不允许碰伤正、负极片和离子交换膜。现有对电芯进行底部包胶布时,由人工手工包贴,包覆效率低,且在包覆过程中容易碰伤正、负极片及离子交换膜,正极片容易产生翻边现象,产品不能达到要求,导致报废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致性及完成质量高且生产率高的电芯底部包胶布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芯底部包胶布装置,
其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的动力元件,水平设置于机架上的支撑板,设于机架上、由动力单元驱动动作的包胶布机构,及设于机架上、由动力单元驱动动作的压制机构,所述包胶布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水平推板及垂直方向设置的上推板,所述压制机构包括设置于支撑板上方的随动压板。
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包胶布代替手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产品一致性及产品完成质量较高,随动压板具有随动功能,既保证了包胶布的松紧度,同时避免了水平推板在推动胶布过程中对电芯底部正极片边缘的伤害。
进一步,所述压制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支撑板上方的下压板。
进一步,所述水平推板上设有限位件。
进一步,所述随动压板上设有限位部。
进一步,所述动力元件包括驱动随动压板水平方向动作的第一动力及驱动随动压板上下动作的第二动力。
进一步,所述动力元件采用气缸。
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包胶布代替手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产品一致性及产品完成质量较高,随动压板具有随动功能,既保证了包胶布的松紧度,同时避免了水平推板在推动胶布过程中对电芯底部正极片边缘的伤害,同时水平推板上设有的限位件及随动压板上设有限位部,共同限制避免水平推板上与随动压板正面接触碰撞,造成零部件因强烈碰撞而松动甚至破坏损伤,同时水平推板上设有的限位件及随动压板上设有限位部配合动作,使动作平稳。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推板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推板工作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芯底部包胶布装置,其包括:机架、动力元件1、支撑板2、包胶布机构3及压制机构4。所述包胶布机构3包括水平推板30及上推板31。压制机构4包括随动压板40及下压板41。动力元件包括第一动力、第二动力、第三动力及第四动力。动力元件可采用气缸传动、液压传动、电机传动、丝杆传动、滑块传动等动力传动方式提供动力。本实施例中动力元件1采用气缸进行说明,即第一动力、第二动力、第三动力、第四动力采用第一气缸10、第二气缸11、第三气缸12、第四气缸13进行说明。第一气缸10驱动随动压板40水平方向的动作,第二气缸11驱动随动压板40上下动作,第三气缸12驱动上推板31上下动作,第四气缸13驱动水平推板30水平方向动作。
所述水平推板30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限制水平推板30与随动压板40正面碰撞,避免水平推板30与随动压板40因正面相互碰撞造成零部件松动及损伤破坏。限位件可采用螺钉、螺栓、销钉、限位块、凸起、凸点等方式实现。本实施例中采用螺钉300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45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由2D图像实现3D人脸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