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电子控制防盗锁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2810.4 | 申请日: | 2008-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58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姚成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成国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4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电子 控制 防盗锁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门锁,尤其是一种用于防盗门、机柜门、特别是户外无人值守的电信机柜门等,利用智能卡作为钥匙,智能电控机械执行机构,驱动锁柱实现对锁门插杆(锁门条)的“锁止”、“开锁”操作的智能电子控制防盗锁。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脉冲电控锁、静音锁等存在不安全隐患,当破坏锁芯后就可以开门;磁力锁、电插锁在门变形时因不能正常上锁(磁力锁位移失力、电插锁不能插入锁孔)而失锁,需要派人到现场才能解决,很难使用在环境恶劣的地方。
随着户外无人值守机站、户外机柜等的安全要求不断增强,必须克服破坏锁芯就能开门的弊端、克服门变形不能自动准确上锁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锁具中的门锁不安全(破坏锁芯就能开门)、不能自动准确上锁(即门变形后不能插入锁孔、位移失力)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电子门锁,其通过智能电控板驱动电机及变速齿轮,带动涡杆转动,使扇形齿轮拨片沿转轴转动,扇形齿轮拨片上安装的弓形弹簧推动滑块,从而带动锁柱左右运动,将锁柱推入锁片上的开槽或使其从开槽内脱出,来完成对锁门条(即天地锁插杆)的“锁止”或“开锁”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电子控制防盗锁,包括安装在门内的锁体和安装在门外的刷卡线圈壳,锁体为锁壳内安装有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滑动部件,其中,第一滑动部件固定安装在锁壳内,第二滑动部件与第一滑动部件配合安装在一起,第二滑动部件上开有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第二滑动部件上固定安装有锁柱,锁柱有部分露于锁壳外侧,锁壳内固定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安装有可沿转轴转动的扇形齿轮拨片,扇形齿轮拨片上安装有弹簧,弹簧左端插装在第一导槽内,弹簧右端插装在第二导槽内,锁壳内固定安装有电机座,电机座内安装有变速齿轮轴,变速齿轮轴一端固定安装有变速齿轮,电机转子上设有齿轮,电机转子上的齿轮与电机座上安装的齿轮相啮合,齿轮轴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涡杆,涡杆与扇形齿轮拨片相互啮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
所述的第一滑动部件为滑轨,第二滑动部件为滑槽,滑槽与滑轨配合安装在一起。
所述的电机座上固定安装有电机压片,电机压片设置在电机上方。
所述的扇形齿轮拨片上固定安装有挡盖,挡盖设置在弹簧上方。
所述的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相互平行。
所述的外刷卡线圈壳里固定安装有线圈,并灌有硬胶,门内锁壳与门外刷卡线圈壳之间由4个螺钉固定,门外刷卡线圈壳内的线圈穿过开设在锁壳上的线圈穿孔插装在电路板的线圈接头上,电路板固定安装在锁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通过远程遥控或刷钥匙卡等,驱动电机转动,来实现自动上锁、开锁。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扭簧推动滑槽前后运动,由滑槽带动锁柱运动,当锁片上的开槽缺口尚未与锁柱对齐时,锁柱在扭簧弹力下夹住锁片,当锁片上的开槽缺口与锁柱对齐时,扭簧再推动锁柱进入锁片上的开槽缺口内,大大的方便了使用,解决了马达受阻烧毁的可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中,1-锁壳,2-电机,3-滑轨,4-滑槽,5-锁柱,6-扇形齿轮拨片,7-涡杆,8-转轴,9-电机座,10-刷卡线圈壳,11-电机压片,12-齿轮,13-齿轮轴,14-挡盖,15-弹簧,16-第一导槽,17-弹簧左端,18-第二导槽,19-弹簧右端,20-锁片,21-锁片固定螺丝,22-锁门条,23-电路板,24-电容,25-线圈穿孔,26-读卡线圈,27-线圈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例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看附图3,本实用新型内部各个组成部件的结构及形状如图中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成国,未经姚成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28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