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夹具用薄型缸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88188.X | 申请日: | 200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18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孙秀云;苏利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丰州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B23Q3/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807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具 用薄型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具用缸,尤其涉及一种夹具用薄型缸。
背景技术
随着加工中心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国内专业夹治具行业的兴起,国内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批量零配件的复杂程度和精度也越来越高。行业零件加工的难度和速度要求国内夹具业必须快速发展。
现有夹具用缸存在如下弊端:
1、现有直行缸均是在缸体的侧部进油,而缸体一般是螺纹连接固定在基板上,因此作为夹具用的直行缸会在基板上部形成太多的进、出气或油管,在加工工件过程中产生的铁屑会聚集在各种管道之间,铁屑不易清理,如果有碎屑没清理干净,会导致重复夹持精度失去而导致产品的报废。还有,高温的铁屑会烫破气管。
2、现在越来越多的加工中心加工中要求夹具也能够进行有效的行程的控制,以确保加工精度,但现有夹具用缸中均没有行程控制功能。
3、现有夹具用缸活塞杆的最大行程是确定的,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夹具用缸在最大行程时,与活塞杆相连的压板还不能夹紧工件,此时只能更换夹紧用缸才能解决该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夹具用缸还可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安装状态下,可确保安装该薄型缸的基板上不会有太多进、出气或油管的夹具用薄型缸。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对活塞杆的有效行程进行控制的解决用薄型缸。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对活塞杆的最大行程进行微调的解决用薄型缸。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夹具用薄型缸,包括有缸体,安装在缸体内的活塞杆,活塞杆与缸体内壁液密封配合,活塞杆的杆部伸出缸体,活塞杆的活塞部将缸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密封腔,缸体上开有与上密封腔相通的第一通道,及与下密封腔相通的第二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道沿缸体侧壁轴向设置,第一通道轴向贯穿缸体的端面而与外界相通,所述的第二通道同样沿缸体侧壁轴向设置,第二通道轴向贯穿缸体的端面而与外界相通。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上述的活塞杆的活塞部外周面具有第一环形槽,该第一环形槽内嵌设有磁环,缸体的侧壁上具有沿轴向设置的嵌槽,该嵌槽内嵌设有可感应所述的磁环的感应元件。这样,通过调节磁环和感应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当活塞往复移动到确定位置时,如松开工件或夹紧工件状态下,将活塞的动作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与感应元件相连的导线传递出去,通过信号接收装置,控制缸动作与否,最终实现对活塞杆的有效行程的控制。
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可以在活塞杆伸出缸体的杆部外周面上制有有外螺纹,或在活塞杆伸出缸体的杆部外端面上设有螺纹孔。这样可以在使用时在活塞杆的外端加装一螺栓等做短距离调整。
上述的缸体侧壁设有四个轴向贯穿的安装孔。由于安装孔直接设置在缸体的侧壁上,无需在缸体侧壁形成外凸的开有安装孔的连接部,节省了缸的体积。
为确保活塞杆与缸体之间的液密封效果,上述的活塞杆的活塞部与缸体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一密封圈安装在活塞部外周面的第二环形槽上,活塞杆的杆部与缸体内壁之间也设有第二密封圈密封,第二密封圈安装在缸体轴向通孔的内周面环形槽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述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沿缸体侧壁轴向设置,组装时将该该薄型缸上端或下端固定在基板上,并在基板内部开有与第一通道相通的第一进出通道,及与第二通道相通的第二进出通道,工作时,介质一直是在基板即缸体内部流通,无需在基板上部布置多余的与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相通的管道,避免在加工工件过程中产生的铁屑会聚集在裸露在基板上部各种管道之间,保证重复夹持精度,降低产品的报废率。同时还避免高温的铁屑会烫破气管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采用前油路板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采用后油路板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4、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丰州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丰州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81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构件间的铆合结构
- 下一篇:组合式微型轴流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