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电耗的真空排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2810.6 | 申请日: | 200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6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正军 |
主分类号: | E03D5/10 | 分类号: | E03D5/10;E03D11/11;E03C1/12;G05D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6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耗 真空 排水系统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电耗的真空排水系统,尤其是能够节约冲厕水和解决很难实现重力流区域的排水方案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重力流排水系统是依靠废污水的重力来输送的,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力流厕具耗水量极大,一般每次冲厕耗水6-12升;
2.将大量相对清洁的生活用水与粪尿混合收集,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
3.每幢建筑物必须建化粪池并且必须与市政管网相连,增加了建筑上的费用;
4.输送管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千分之三),当管道达到一定的距离时必须建立提升泵站将废污水提升至一定高度再向下倾斜输送,从而能耗和建造成本加大;
5.重力流的输送压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避免堵塞,输送管道的管径必须足够大,增加了建造成本;
6.对山地、海滨、地下室以及地势低的区域为了实现重力流必须增加大量的投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重力流排水系统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电耗的真空排水系统,该真空排水系统不仅能够低成本解决很难实现重力流区域的排水方案而且能够节约90%的冲厕水,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排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各排放点安装真空废污水提升器,包含一个控制器、一套液位传感器、一个真空隔膜阀以及PVC材质箱。断续的废污水利用短距离的重力流进入提升器,当液位达到设定值时,真空废污水提升器自动启动,将废污水抽吸进入真空管路系统,最后被输送至真空废污水泵站。整个提升器除通风管道连接口与外大气相通外,完全出于密闭状态,避免了臭气外溢。在各卫生间安装真空便器,包含一个控制器、一个电磁冲水系统、一个真空隔膜阀以及马桶或蹲坑实体。当按下冲厕按钮时,真空便器自动完成整个冲洗抽吸过程,耗时仅几秒钟,耗水0.8升,将粪尿污水高浓度抽吸进入真空管路系统,最后被输送至真空废污水泵站。一个三千米以内的区域仅需一个真空废污水泵站,包含一个控制器、一套液位传感器、两个真空泵、两个排污泵、一个真空废污水罐以及一套尾气处理装置。整个泵站除尾气处理装置排放口与大气相通外,完全处于密闭状态,避免了臭气外溢。为了便于真空输送,真空管路系统采用锯齿状。由于整个排水系统采用真空抽吸,真空管路可任意上行下行,有效地解决了山地、海滨、地下室以及地势低的区域很难实现重力流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建筑排水系统中不用建化粪池,并且可不与市政管网相连,节约冲厕水90%,有效地解决了山地、海滨、地下室以及地势低的区域很难实现重力流的难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真空排水系统原理图。
图2是真空马桶结构原理图。
图3是真空蹲坑结构原理图。
图4是真空废污水提升器结构原理图。
图5是真空隔膜阀结构原理图
图6是真空废污水泵站原理图
图中1.真空废水提升器,2.废水真空支管路,3.污水真空支管路,4.污水真空主管路,5.废水真空主管路,6.真空废水泵站,7.真空污水泵站,8.真空马桶实体,9.真空蹲坑实体,10.环形水圈,11.喷嘴,12.电磁水阀,13.真空隔膜阀,14.微电脑控制盒,15.真空传感器,16.液位传感器,17.真空隔膜阀,18.采气口,19.PVC箱体,20.控制器,21.阀体,22.膜片,23.下底,24.阀瓣,25.螺柱,26.活塞,27.弹簧,28.缸体,29.污水泵a,30.真空泵a,31.真空废污水罐,32.液位传感器,33.控制器,34.真空泵b,35.污水泵b。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生活杂用水通过短距离重力流进入真空废水提升器(1),通过废水真空支管路(2)和废水真空主管路(5)进入真空废水泵站(6)。真空便器收集的高浓度粪尿污水通过污水真空支管路(3)和污水真空主管路(4)进入真空污水泵站(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正军,未经张正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28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金属复合衬板的制造新工艺
- 下一篇:钮子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