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卫星定位道路收费的车载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80244.5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68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宋向辉;朱书善;王东柱;谌仪;李亚檬;王笑京;杨琪;齐彤岩;刘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7B15/00 | 分类号: | G07B15/00;G06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杜澄心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卫星 定位 道路 收费 车载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公路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扩展,以及移动位置服务不断进步,尤其是GSM的短消息服务技术的诞生,国际上基于卫星定位与GSM的定位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出租车、公交、公安、急救、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实现了对移动目标全天候的监控、报警、指挥、防盗和调度的功能。与此同时,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对基于GSM无线通信和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车辆定位系统(VPS)进行研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研发以无线通信和卫星定位和电子地图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载收费终端实时接收GPS信号,并将车辆的GPS实时位置信息与车载收费终端中存储的高速公路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对比成功,就开始记录,该路段就是缴费路段。车载收费终端会按照费率表内的费率和路段的长度计算该路段的费用,通过短消息将缴费信息传送到收费中心,记录到数据库当中。
上述电子收费系统的明显缺陷是,每辆车要安装一个价值500欧元的接收机。
在我国,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很多,特别是在导航方面,而且基于GPS/GSM的定位通信技术在移动目标的监控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应用,如广东的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系统。对基于卫星定位和无线接入技术的电子收费技术,虽然也有个别企业在技术方面有所探索,但由于这种收费系统的实施需要很大程度地依赖于相关政策法规,所以国内企业在此方面所作的研究还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体系,尤其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
随着交通领域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收费方法的缺点(如效率低下、漏洞大等)就显得越来越突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车辆收费管理的自动化,解决路桥拥挤的状况,建立有效、可靠的车辆自动收费管理系统已成为交通管理的新课题。国内在车辆定位相关方面也有初步的研究,包括基于GPS技术的车辆定位监控、车辆导航,以及融合无线通信技术的信息服务。但针对个人的应用服务非常缺乏。此外,相关的实际应用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对单一:1)无线通信技术局限在GPRS/GSM或CDMA等方式中,没有将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融合在内;2)电子地图技术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车载地图的应用范围限于车辆定位监控及车辆导航。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道路收费的专用电子地图,相关的研发工作也未实现,没有和数字地图技术进行深入结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卫星定位道路收费的车载设备,以解决传统的车载设备成本高、技术手段单一、不具备监督管理功能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卫星定位道路收费的车载设备,它包括用于实现专用短程通信和基于卫星定位与无线接入通信技术的收费计算的两个ARM处理器、连接两个处理器之间的SPI接口、与第一处理器通过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连接的专用短程通信的射频接收、发送部分以及第二个处理器的外围电路;所述第二个处理器的外围电路至少包括GPS装置、专用短程通信装置、显示器及显示器接口、存储器、IC接口和UBS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1、基于卫星定位道路收费的车载设备采用复合式通信方式,通信稳定、可靠、抗干扰、可扩展性强。
2、基于卫星定位道路收费的车载设备在保证功能完善的前提下,设备成本较低。
3、采用高速DSRC技术,通信速率可达1.5Mbps。
4、基于卫星定位和无线接入的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兼容传统的不停车收费技术。
5、车载设备可自动更新费率表、嵌入式地图等,具备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6、采用基于卫星定位道路收费的车载设备,便于对车辆的统一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设备的硬件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专用短程通信的软件架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设备专用短程通信的主程序流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卫星定位—无线接入收费应用软件架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卫星定位—无线接入收费应用主流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收费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02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晶硅炉泄压装置
- 下一篇:程控大型条状缝隙网专用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