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耳机探测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7652.5 | 申请日: | 200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01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常晓明;王建伟;张润贵;孙亚玲;李苗浡;王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晓明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 源 |
地址: | 030024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耳机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耳机探测设备,是一种基于动、静磁场双探头的无线耳机探测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英语四、六级等各种考试中,各种作弊工具和手段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尤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无线耳机作弊,因其装置较小,携带隐蔽,且耳机深入耳道不易被检查发现,极大地增加了监考人员的检查难度。如何对无线耳机进行有效监测,成为当前监考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无线耳机探测器,大多属于对音频磁场的检测,即在手机通话期间,探测其通过驱动装置辐射出的音频磁场,该音频磁场属于动磁场,容易探测到,但难以准确地对发生源定位;同时,这种动磁场只有在发送答案的时间段内才可能检测到,故又增加了检测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无线耳机探测器存在:无法精确定位、检测时间受限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动、静磁场双探头的无线耳机探测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无线耳机探测器,包含探头、与探头输出端连接的置于壳体内的主控制电路,所述探头包括静磁场探头和音频动磁场探头,主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能自动识别探头类型的接口电路、输出端连接有耳机插孔/扬声器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与单片机输出端连接的静磁场幅值显示体和状态指示灯、与单片机控制信号端相连的控制按键,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接口电路连接,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相连,静磁场幅值显示体、控制按键、状态指示灯设置于壳体上,探头经接口电路与单片机连接。所述探头与主控制电路分体设置,接口电路采用单一USB接口,通过该USB接口分别连接静磁场探头和音频动磁场探头,实现对无音频信号、有音频信号两种情况下的无线耳机探测。
使用时,将探头与接口电路的USB接口连接,经由接口电路判断探头类型,如为音频动磁场探头,音频动磁场探头将在3米内检测通话中的音频磁场信号,经接口电路传输后,在音频功率放大电路驱动下,能由耳机/扬声器监听到;如为静磁场探头,静磁场探头能在0.5米内检测出耳机中永磁铁(即无线耳机)的存在,并将永磁铁的磁场强度信号经接口电路传输至单片机,由单片机驱动静磁场幅值显示体显示检测到的磁场强度,该磁场强度与距离目标物的远近有关,即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判断无线耳机的位置。所述静磁场探头采用仪表级高灵敏度的静磁场探头,为仪器仪表级别的二维磁敏感器件,可以分辨mGS级的静磁场,一般作弊耳机的表面磁场强度为3000GS,对地球磁场(太原地区约为400mGS)也十分敏感。因此,在软件方面需采用磁场矢量分析与分离算法,以排除地球磁场的影响。所述音频动磁场探头和仪表级高灵敏度静磁场探头是现有产品,能够购买到。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控制端经音量调节电路与单片机相连,这样,在监听探测信号时可以调节耳机/扬声器的音量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种探头:静磁场探头、音频动磁场探头来对无音频信号、有音频信号两种情况下的无线耳机进行探测,即一个偏重于探测通话中的音频磁场信号,可在三米之内探测到;另一个偏重于探测未进行通话时耳朵中的耳机,实现了在无音频信号(即在没有进行通话期间)时能探测到无线耳机的目的,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检测无时间限制,并且探测精度高、定位准;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种类型的探头,所以连接探头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必须在单片机的控制下能自动识别探头类型,具有该功能的接口电路以及音频功率放大电路、音量调节电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实现,且具有多种电路变形,因此,未在说明书中具体描述,仅提供一份能实现的具体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单,可靠性好,灵敏度高,使用方便,提高考试公平度,易于使用普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框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晓明,未经常晓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76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