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室用二氧化氯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4404.5 | 申请日: | 2008-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8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吴立波;易芳;王启山;王丽坤;孙晓明;李维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1/02 | 分类号: | C01B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室 氧化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室用仪器,尤其是一种实验室用二氧化氯发生器。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消毒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替代消毒剂,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荐的A1级广谱、高效和安全的消毒剂;被认为是最佳替代消毒剂之一。但二氧化氯净化饮用水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成本较高,其成本为氯消毒成本的2~4倍;其次是对低浓度二氧化氯及其相关成分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完善;再就是二氧化氯净化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副产物,对其主要副产物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毒理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实验室对二氧化氯的消毒进行深度研究。现在实验用的二氧化氯发生器一般存在运行费用高,或者所制二氧化氯制纯度不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容易的实验室用二氧化氯发生器。该装置具有简易可行,运行费用低,安全性强的特点,可以制备高纯度的二氧化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实验室用二氧化氯发生器,该发生器主要由反应器、进料系统、缓冲系统、收集系统构成,上述系统通过管路连接。
而且,所述的反应器为一个四口烧瓶,进料系统为两个磨口恒压筒形分液漏斗,缓冲系统由一个缓冲广口瓶和一个缓冲锥形瓶组成,收集系统由串联的三个收集瓶和一个吸收瓶组成,其连接顺序为四口烧瓶上分别连接有缓冲广口瓶、两个磨口恒压筒形分液漏斗,并通过三通管路连接缓冲锥形瓶和串联的三个收集瓶,收集瓶连接吸收瓶。
而且,所述缓冲广口瓶、四口烧瓶、收集瓶的开口处嵌装有打孔的塞子,管路通过塞子与上述仪器密封连接。
而且,所述三通管路上装有两个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具有构造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效率高的优点,用该发生器生成的二氧化氯纯度可达到95%以上,所以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实验室制备高纯二氧化氯,进行消毒实验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但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叙述的具体结构。
一种实验室用二氧化氯发生器,如图1所示,该发生器主要由反应器、进料系统、缓冲系统、收集系统构成,上述系统通过管路连接。
上述的反应器为一个四口烧瓶11,进料系统为两个磨口恒压筒形分液漏斗4和6,缓冲系统由一个缓冲广口瓶3和一个缓冲锥形瓶14组成,收集系统由串联的三个收集瓶16和17和18和一个吸收瓶20组成,其连接顺序为四口烧瓶的8口连接有缓冲广口瓶,四口烧瓶的7口连接磨口恒压筒形分液漏斗4,四口烧瓶的9口连接磨口恒压筒形分液漏斗6,四口烧瓶的10口通过三通管路连接缓冲锥形瓶和串联的三个收集瓶,收集瓶连接吸收瓶。上述三通管路上装有两个阀门13和15。
上述缓冲广口瓶、四口烧瓶、收集瓶的开口处嵌装有打孔的塞子,管路通过塞子与上述仪器密封连接。
本装置在反应器前设有氮气瓶1,保证整套装置处于微正压状态,有利于二氧化氯气体的吸收和保证装置的安全性。四口烧瓶前设有缓冲广口瓶和转子流量计2,为调节气体流量以保证整套反应装置气压平衡。采用磨口恒压筒形分液漏斗作为进料器,可调节控制反应速度,增强了装置的安全性。反应器中进气管路部分伸至烧瓶底部,并在底端设计成微弯曲形状,可起到搅拌作用,使反应液混合均匀。出气口通过三通管分成两路,一路通入敞口的缓冲锥形瓶内,一路通入收集瓶内。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运行时,先开启恒温水浴锅12,调节水温至70℃,按上述连接方式连接好装置,同时将串联的三个收集瓶放入冰水浴19中。反应器四口烧瓶底部设一恒温水浴锅,四口烧瓶通过铁夹台5固定,使其底部完全浸在恒温水浴锅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44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