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托辊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9726.0 | 申请日: | 200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56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远 |
主分类号: | B65G39/02 | 分类号: | B65G39/02;B65G39/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6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矿企业用托辊,更进一步的说,涉及了一种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托辊。
背景技术
托辊广泛应用于露天、粉尘大、腐蚀性高的恶略环境中,如采矿行业、化工行业、焦化行业、钢铁行业、热电行业、洗煤行业、粮食加工行业、食盐生产行业、水泥生产行业、冶金等行业;目前,国内的托辊绝大部分仍采用钢铁辊,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笨重,能耗高,启动力矩大,不耐腐蚀,尤其在腐蚀与磨损多重作用下,其使用寿命变得更短,另外,一般所采用的钢质滚动轴承需要定期进行润滑保养,且钢质滚动轴承不适于在潮湿、粉尘、腐蚀环境中工作,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输送机的正常运转和输送效率;为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解决方法,通过了解,这些方法可行且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旧没能完全克服钢质托辊在潮湿、粉尘、腐蚀环境中工作所存在的缺陷。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重量轻、密封性好、高速运行噪音低、耐磨损、使用寿命长的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托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托辊,包括托辊筒体和设置在托辊筒体内的托辊轴,在托辊轴的一端由内及外依次套设有卡簧、轴承、密封体、外密封组件和卡簧,其中,在轴承和托辊筒体的内壁之间紧密配合设置一密封支撑旋转体,在轴承和密封体之间设置有密封旋转体,所述密封旋转体与密封支撑旋转体的内壁紧密配合设置在一起,在外密封组件和密封体之间设置有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与托辊筒体的内壁紧密配合设置在一起,在外密封组件和旋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装于所述外密封组件的外壁,所述密封旋转体与密封体相邻的端面上设置有N条凹陷的凹环槽,所述密封体与密封旋转体相邻的端面上设置有N条凸出的凸环条,所述凸环条与以上所述的凹环槽一一对应配合设置,所述N为自然数。
所述托辊筒体一端的内壁径向凹进形成一阻挡筒,所述密封支撑旋转体依托阻挡筒一端设置;所述密封支撑旋转体一端的内壁径向凹进形成一阻挡凹筒,所述轴承依托阻挡凹筒一端设置。
所述托辊筒体一端的内壁径向凹进形成一凹筒,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凹筒紧密配合设置在一起。
所述托辊轴的端部设置有托辊套轴。
所述外密封组件、旋转体、密封体、密封旋转体、密封支撑旋转体、托辊筒体由纳米瓷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材料制成。
所述托辊套轴由纳米瓷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材料制成。
所述轴承本体由纳米瓷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材料制成,轴承滚珠由钢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性,具体的说,该托辊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以下几点:
1、该托辊的结构采用了一次注射成型的塑料轴承室代替原用铸铁轴承室,采用迷宫式的塑料密封圈进行内壁密封,外部采用卡簧进行定位,托盘内又安装了耐油橡胶圈进行接触式密封,从而使其密封性能优越、噪音低、旋转阻力小、运转平稳,使用寿命是传统托辊的2-3倍;
2、该托辊降低了制造成本、节约工时和资金,并且具有重量轻、成本低、耐腐蚀、密封性好、抗冲击、高速运行噪音低、耐磨耗等显著特点,使用时减少了维护,减轻了工作量,利于生产;
3、该托辊的筒体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料,使托辊本身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等优点,极高的耐磨性、超低的磨擦系数和超强的高粘附能力,可延长皮带使用寿命1-2倍,经过改性后具有优越的阻燃性能与抗静电性,可承受反复冲击、震动;
4、该托辊的轴承采用尼龙原料,具有超强的机械强度,能耐各种化学物质的腐蚀,并且耐温性好,可在-40-80℃的环境下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端部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远,未经刘志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97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