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电视机微功耗待机节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6713.8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07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集海 |
主分类号: | H04N5/63 | 分类号: | H04N5/63;H02H3/20;G08C23/04;G05B11/01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雷 速 |
地址: | 432200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电视机 功耗 待机 节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控制技术领域,特别一种新型电视机微功耗待机节电器。
背景技术
电视机(空调、音响等)已经十分广泛普及,在这些家电中采用了红外遥控技术后,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生产出来的电视机功能已非常强大,品质非常优良,但是,还存在着待机功耗较大的缺陷,全国每年将要耗掉几百亿度电能。
在现有技术中,待机部分是采用电视机的开关电源或者用有输出12v或5V的变压器供电,其缺点是:1.如果采用交流电供电待机,要想极限地降低待机功耗是很困难的,因为不论采用任何方法降压,这个降压的过程和建立电源的过程都是要消耗电能的;2.长期通入交流电源待机,不但多耗了电能,而且也存在安全隐患。专利号为2003201161120的“电视机微功耗待机装置”实用新型,其待机功耗为2.5mw,比现有技术遥控待机装置耗电小2000倍之多,节能效果显著,社会效益巨大,但其待机功耗可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路精简合理、耗能更低的新型电视机微功耗待机节电器。
所述新型电视机微功耗待机节电器包括红外接收器、电场感应开关、继电器、光电耦合器、可充电电池,电场感应开关6的输入端通过电阻2与绕在220V交流电源线上的电场感线圈1连接,其特征是:所述节电器还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8及转换电路13,其中:
所述脉冲发生器8的8-1端通过电阻与电场感应开关6的6-1端连接,其8-2端与三极管9的发射极及可充电电池3的正极连接,其8-3端通过二极管21与三极管9的基极连接,其8-4端通过电阻及二极管22与转换电路13的13-2脚连接,其8-5端通过电阻与转换电路13-3脚连接,其8-2、8-1端还分别与电容17的正极连接;
所述转换电路13的13-1脚与光电耦合器的12-4脚连接,其13-3脚通过电阻还与电场感应开关的6-3脚连接,其13-4脚通过电阻及二极管23与手动电源开关的5-3端连接,其13-7脚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其13-8脚通过二极管24与三极管15的基极连接,其13-9脚通过电阻与电视机内CUP19的19-4连接,其13-10脚与CPU的19-3脚连接,其13-11脚与CPU的19-2脚连接,其13-10、13-11脚还分别与手动电源开关的辅助开关5-6、5-5端连接,其13-12脚与电视机内电源电路20的20-1脚连接,其13-13脚通过二极管25与三极管15的集电极连接,其13-14脚通过电阻与直流+12V电源连接,其13-14脚还分别通过二极管26、27分别与可充电电池3的正极和光耦合器12-1脚连接。
三极管9的集电极与红外接收器7的7-1脚及光电耦合器的12-1脚连接,三极管10的基极通过电阻与红外接收器的7-2脚连接,其发射极与光电耦合器的12-2脚连接,其集电极与双色二极管11的11-3脚连接,光电耦合器的12-3脚与可充电电池3的正极连接,双色二极管11的11-2、11-4脚与直流电源负极连接,其11-1脚通过电阻与直流电源+12V连接。所述节电器内还设有超压保护器4,所述超压保护器4的输入端分别与市电电源连接,其输出端分别与手动电源开关5的输入端5-1、5-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以微弱的储能直流间歇供电进行待机工作的,由于采用可间歇供电,使待机功耗降低至一毫瓦左右,是现有待机功耗的几千分之一,基本上是降低至极限值。由于采用了可充电电池直流待机,实现了不但能在任意时间重复开机,而且每次电视机关机都是全交流关机,使交流电源彻底的断开;交流功耗为零,另外。在交流电的输入最前端增设一个几乎无功耗,敏感可靠,长寿的超压保护器,使电视机不论在待机状态或是工作状态下,都得到超压保护,因此,能使电视机(空调音响等)每次关机都彻底断开交流电源,和增加超压保护,显著的节约了电能和更进一步可靠的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路设计精简合理,待机功耗更低,还具有超压保护功能,对电视机或其他电器节能效果显著,适用于所有新、旧电视机和其他电器待机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转换电路原理图。
图中:1—电场感应线圈,2—电阻,3—可充电电池,4—超压保护器,5—手动电源开关,6—电场感应开关,7—红外接收器,8—脉冲发生器,9、10、15—三极管,11—双色二极管,12—光电耦合器,13—转换电路,14、17—储能电容,16—继电器,18—电视机电路,19—CUP,20—电源电路,21、22、23、24、25、26、27—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集海,未经李集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67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会议记录装置及内建有该装置的影音撷取与输出设备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