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电子油门踏板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1063.8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650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过于成;王慕昊;焦兴军;彭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6/04 | 分类号: | B60K26/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12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油门 踏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发动机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各种车辆的电子油门踏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油门踏板多是通过拉线连接到发动机的燃料子系统上,直接通过拉线来控制气门开度。基于drive-by-wire(电传线控)的理念,用电子油门踏板替代传统的拉线式踏板是今后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完全的电子式的加速踏板中,应用位置传感器来反映加速踏板位置,并将位置信号传送给节气门控制器。基于传感器的油门踏板特别适用于电子控制系统,加速踏板位置是发动机控制变量中的一个变量。
对于拉线和其保护套之间的摩擦力,驾驶者一般喜欢传统的拉线式踏板给予的这种驾驶感觉,所以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应该设计相应的机构产生这种摩擦力,使得驾驶者有同样的驾驶感觉。例如wortmann等人的美国专利No.6360631公布了一款踏板机构,该机构是一种能产生滞后效应的柱塞式组件。
但是综合来看,目前的电子油门踏板,有的是根本没有力滞产生机构,不能充分产生力滞效果,无法提供传统机械拉线式踏板的驾驶感觉;有的虽然有力滞产生机构,但结构相对复杂,部件多,成本效益差。因此,现在需要一种既能提供良好的力滞效应,又有良好成本效益的新型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油门踏板,既能产生良好的力滞效应又具备良好的成本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包括:壳体、踏板臂、转轴和传感器模块,所述踏板臂通过转轴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可带动转轴同步旋转,所述传感器模块与转轴连接,转轴旋转时带动传感器模块的电刷臂同步旋转;
其中:还包括设置在踏板臂的尾端的力滞产生机构,该力滞产生机构包括基座、两个摩擦元件、弹簧支撑和弹簧;
中空的基座位于踏板臂的尾端,在基座的两侧各开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摩擦元件分别设置在一个摩擦元件支撑槽中,露出的外端面为摩擦面;位于基座的上端面设有一个开口槽,所述弹簧支撑设置在开口槽中,弹簧支撑的上端面设有弹簧定位,弹簧定位于弹簧支撑的弹簧定位和壳体上的第二弹簧定位之间;弹簧支撑的下端为上宽下窄的楔形,该楔形下端的两斜面与摩擦元件的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在完全实现其信号传递功能的基础上,由于采用了新型的力滞产生机构,从而在整体上减少了组件的数量,同时力滞产生机构的结构精简且有效,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弹簧支撑将两摩擦元件沿摩擦元件支撑槽向外侧推出,跟随着踏板臂的运动,摩擦元件与壳体侧壁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产生力滞效果。踏板臂位于不同位置,弹簧产生的压力不同,摩擦元件所受到的外向推力也不同,因此这种力滞产成机构具有自适应功能且力滞随踏板臂位置不同而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通过踩踏使踏板旋转角度产生变化,进而输出不同的信号,反映驾驶者的驾驶意图,适用于各种车辆尤其是乘用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油门踏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油门踏板中力滞产生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子油门踏板中力滞产生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转轴与传感器模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传感器模块与转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油门踏板包括壳体1、踏板臂5、弹簧2、弹簧支撑3、两个摩擦元件4、转轴6和传感器模块7。
所述壳体1的前端具有一开口16,左右两侧壁设有轴孔17。踏板臂5的尾部设有一转轴孔18。将踏板臂5从壳体1的开口16处插入壳体1,左右方向由壳体1内壁限位,再将转轴6穿入壳体1的轴孔17和踏板臂5的转轴孔18,使踏板臂5安装在壳体1中且可做旋转运动。所述转轴6可以采用阶梯轴,这时只能从壳体1的一侧开口16将转轴6插入安装踏板臂5。经由转轴6径向定位,踏板臂5以转轴6的轴心做旋转运动,且带动转轴6同步旋转,由此将踏板臂5的位移传递给传感器模块7,输出相应的电信号。
参见图2所示,踏板臂5位于转轴孔18之上的上端侧具有第一限位面51,与该第一限位面51相对应壳体1上具有第二限位面12。自然状态下,第一限位面51与第二限位面12接触,保证踏板臂5的怠速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10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