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系留光电混合缆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9222.0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62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宋杰;高欢;邹叶龙;姜正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B11/22 | 分类号: | H01B1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093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 混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系留光电混合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须同时承受大拉力的系留光电混合缆由两根缆绳组成,其中一根缆绳内设有光缆和电缆,用以传输动力电和光信号。另一根缆绳用于受力,通常采用钢丝绳或纤维外加包铝合金以实现受力的功能。
这种由两根缆绳构成的系留光电混合缆在使用时,将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
①收放缆绳产生一定的困难,两根缆绳会相互影响,必须保证相同的速率收放线;
②重量大,两个缆绳势必会有功能相重复的部位,这样无疑将增加整体的重量;
③占用空间大,对于某些在使用空间上有严格限制的场合,则无法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系留光电混合缆。
本实用新型采用发下技术方案:
一种系留光电混合缆,包括外护套和设于外护套内的缆芯,所述缆芯包括绞合的多根电缆和一根光缆;所述多根电缆为第一组电缆和第二组电缆,其中,所述第一组电缆中各电缆的直径大于第二组电缆中各电缆的直径,所述第二组电缆填充于外护套内的空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外护套包括包覆在缆芯上的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和包覆在所述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外侧的第一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外护套还包括包覆在第一保护层上的第二纤维加强单元层和包覆在所述第二纤维加强单元层外侧的第二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缆芯中间设有填充缆芯中间空隙的填充料。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的数量为多根直径相同的第一电缆和多根直径相同的第二电缆,其中所述第一电缆的直径大于第二电缆的直径,所述第二电缆填充于外护套内的空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缆的直径与的所述光缆的直径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缆数量为三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缆的数量为四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缆之间或者第一电缆与所述光缆之间靠近外护套一侧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电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留光电混合缆,在大拉断力时,能够正常通电且光纤衰减不小;在大侧压力作用下,导体正常通电且光纤衰减不变。具有承受拉力大、单位重量轻、同时能够传输动力电(380V三相四线)及光信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留光电混合缆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系留光电混合缆,包括外护套和设于外护套内的缆芯,所述缆芯包括绞合的多根电缆和一根光缆2。其中电缆的可采用外层包覆有绝缘层的裸铜绞合导体或镀锡绞合导体,其绝缘层可采用聚乙烯、氟塑料或其他耐高温绝缘材料。
其中,所述外护套包括包覆在缆芯上的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14和包覆在所述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14外侧的第一保护层13,以提高其抗拉能力。
其中,所述外护套还包括包覆在第一保护层13上的第二纤维加强单元层12和包覆在所述第二纤维加强单元层12外侧的第二保护层11。以进一步提高其抗拉能力。
其中,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14及第二纤维加强单元层12可采用增强纤维。第一保护层13和第二保护层11可采用聚氨脂或聚乙烯。
其中,所述缆芯中间设有填充缆芯中间空隙的填充料5。
其中,所述电缆的数量为多根直径相同的第一电缆3和多根直径相同的第二电缆4,其中所述第一电缆3的直径大于第二电缆4的直径,所述第二电缆4填充于外护套内的空隙中,以减少系留光电混合缆的直径。
其中,所述第一电缆3的直径与所述光缆2的直径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电缆3的数量为三根。所述第二电缆4的数量为四根。在使用时,以四根第二电缆4为地线和三根第一电缆3构成标准的的三相四线制。通过将地线一分为四,可以在不影响任何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减小产品的外径。
其中,所述第一电缆3之间或者第一电缆3与所述光缆4之间靠近外护套一侧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电缆4。
本实施例中,
缆芯(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14内,不包括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14)的外径约9.0mm。
第一纤维加强单元层14的外径约12.5mm。
第一保护层13的外径约14.5mm。
第二纤维加强单元层12的外径约16.5mm。
第二保护层11的外径约20.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缆研究所,未经上海电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92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互联网浏览控制装置
- 下一篇:由下至上递增地构建数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