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简易旋转摇床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8233.7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79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巍;刘婉冬;常启刚;李冰璟;应维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9/10 | 分类号: | B01F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易 旋转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混合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简易旋转摇床。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固液混合装置为各类振荡器和摇床;其中,一般振荡器和摇床装置的体积相对较大,而且要求使用三角烧瓶这样比较大容量的容器,对于特定要求下较小体积(如几十毫升或更小)的容器不太适合。由于容器容量的限制也决定了其一次处理的样品个数不会很多,不太适合大规模样品的同时处理。对于需要长时间混合处理的样品,使用振荡器和三角烧瓶的组合也有噪音大、溶液容易溢出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易旋转摇床,用于固液的混合。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简易旋转摇床,该装置含有圆形转筒,4根直立钢管,电动马达,底座,传动链条,支架轴,传动轴和两侧板;所述的底座上垂直设置两侧板和4根直立钢管,所述的支架轴和传动轴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两侧板上,支架轴和传动轴上至少叠置一个圆形转筒,所述的电动马达安装在底座上,并通过传动链条和传动轴链接且传动,传动轴以摩擦力带动叠置其上的圆形转筒转动;其中,所述的圆形转筒为圆形有机玻璃转筒,所述的圆形转筒的数目优选为2个,4根直立钢管的内侧带滑轮套,传动轴、支架轴和转筒外层均覆盖硅胶垫。
将需混合处理的溶液应预先放入小型玻璃样品瓶中,再将玻璃样品瓶依次放入长40cm,内径为15cm的两个圆形转筒中固定。随着转筒的转动,样品瓶中的液体也就相应得到混合。两个转筒由同时由传动轴以摩擦力带动,马达和传动轴之间由传动链条传动。马达的转速为30转/分钟,通过传动轴传动,最终使转筒转速定为6转/分钟。传动轴、支架轴和两个转筒外层均覆盖硅胶垫以增加摩擦力。装置前后两面使用4根直立钢管,以限制上层转筒位置,防止其在工作过程中向前后两侧滑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简易旋转摇床的积极效果是:
(1)一次性工作容量大,可同时对80个以上的样品进行混合处理;
(2)适合长时间工作,针对实验会涉及到一些见光容易分解的物质,如单宁酸,特将转筒外侧设计为黑色,以避光防止溶液物质分解;
(3)设备简单易行,工作效率高而占地面积小,适合普通实验室使用,以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一种简易旋转摇床的正视图;
图2一种简易旋转摇床的侧视图。
附图的各标号分别为:1、两个圆形转筒,2、4根直立钢管,3、电动马达,4、底座,5、传动链条,6、支架轴,7、传动轴,8、两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2,一种简易旋转摇床,该装置含有2个圆形转筒1,4根直立钢管2,电动马达3,底座4,传动链条5,支架轴6,传动轴7和两侧板8;所述的底座上垂直设置两侧板8和4根直立钢管2,所述的支架轴6和传动轴7分别通过轴承固定在两侧板8上,支架轴6和传动轴7上叠置二个圆形转筒1,所述的电动马达3安装在底座4上,并通过传动链条5和传动轴6链接且传动,传动轴7以摩擦力带动叠置其上的圆形转筒1转动;其中,所述的圆形转筒1为圆形有机玻璃转筒,4根直立钢管2的内侧带滑轮套,传动轴7、支架轴6和圆形转筒1外层均覆盖硅胶垫。
电动马达的转速为30转/分钟,电动马达3和传动轴7之间由传动链条传动,最终使转筒转速定为每分钟6转;同时传动轴7以摩擦力带动两个上下叠加的圆筒1转动。转筒长40cm,内径为15cm,需混合处理的溶液可放入小型玻璃样品瓶中放入转筒中固定,随着转筒的转动,样品瓶中的液体也就相应得到混合。
将不同量的活性炭投入到40ml玻璃样品瓶(非定制,长10cm,直径2.6cm)中,向每个样品瓶中加入20mg/L的单宁酸溶液。将样品瓶以平行于两侧转筒盖的姿态悉数放入转筒中,每个转筒可放40个左右。运行摇床12h后,取出后将经过滤分离,测定滤出液中单宁酸剩余浓度,可计算不同活性炭对于单宁酸的吸附容量。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谅能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修改和替换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82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