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服务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6117.1 | 申请日: | 2008-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14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范钦青;陈志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赵占元 |
地址: | 201114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服务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务器,更详而言之,涉及一种具有SATA接口的服务器。
背景技术
顺应高速传输的需求,高技术配置串口技术(Serial AdvancedTechnology Attachment,Serial ATA,简称SATA)已逐渐取代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的接口形式,而这个趋势也已扩展到服务器中,亦即目前的服务器内部已可见到设有多个SATA接口,以便电性连接具有SATA接头的硬盘或光驱等电子产品。
SATA接口以连续串列的方式传送数据,其仅用四支针脚即完成所有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还能降低系统消耗电力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因一次只传送一位数据,故减少了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另外,SATA的数据传输率达150MB/s,较并行ATA的133MB/s更高。SATA接口采用串口连接方式且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极佳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检查传输指令,若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由此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相对于并行ATA接口而言,使用SATA接口因采用串列方式传输数据而使得服务器更具有高速与稳定的优势。
请参阅图1A及图1B,现有具有SATA接口的服务器包括机箱10以及设于机箱10内的电路板11,该机箱10具有上盖101,该电路板11设于机箱10的底板10a内表面上且具有四个SATA接口12,各该SATA接口12具有位于顶面12a的插槽120,且该插槽120于垂直电路板11的方向插接传输线13的SATA接头130。
另外,现有具有SATA接口的服务器还可包括光驱(未图示)、硬盘(未图示)以及软驱(未图示),且该光驱、硬盘及软驱设于机箱10内,并电性连接电路板11的SATA接口12。
但是,于现有技术中,因插槽120设于该SATA接口12的顶面12a,当SATA接头130插入插槽120时,SATA接头130延伸出的传输线13与上盖101呈垂直,故,上盖101设置于机箱10上时,传输线13将因上盖101顶压而遭受由上往下迫使弯折的外力,导致传输线13内部受损,进而影响SATA接口12的传输效果。
另外,因一个SATA接口12只设置一个插槽120,故一个SATA接口12只能连接一条传输线13的SATA接头130,若需连接多条传输线13,将设置多个SATA接口12,使SATA接口12设于电路板11上的数量增多,导致成本提高。
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得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各种缺点的服务器,实为目前急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因插槽设于该SATA接口的顶面,SATA接头的传输线与上盖垂直,故传输线将因上盖顶压而遭受由上往下迫使弯折的外力,导致传输线内部受损,进而影响SATA接口的传输效果;另外,因一个SATA接口只设置一个插槽,若需连接多条传输线13,将设置多个SATA接口,使SATA接口设于电路板上的数量增多,导致成本提高。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电路板的传输线受损的服务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成本的服务器。
为达上述及其他相关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以及设于机箱内的电路板,该电路板具有用于插接SATA接头的SATA接口;其中,该机箱具有侧板、底板及上盖,而该电路板则固定于机箱的底板上,且该上盖平行于底板而设于侧板上,使该机箱为封盖状态。
本实用新型服务器的改进特征相对于现有技术,最主要差别在于:将插槽设置于该SATA接口面对侧向的位置,而非现有技术的位于顶面的位置,由此,使该SATA接头可沿着平行于电路板的方向插接于插槽。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以及设于该机箱内的电路板,该电路板固定于该机箱的底板上,并具有用于插接SATA接头的SATA接口;其特征在于:该SATA接口具有面对侧向的插槽,用以沿着平行于该电路板的方向插接该SATA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6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辊道窑余热利用新工艺
- 下一篇:一种白平衡调试的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