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探针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8022.5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8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尹德宏;陈永益;林瑞斌;李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R3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45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针,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充电连接器上的探针。
背景技术
现有的应用于充电连接器上的探针一般包括一管体、一弹性体和一顶针,该弹性体装设在管体内,该顶针的一端置于管体内并抵压在弹性体上,该顶针的另一端伸出管体。在使用时,顶针向下压缩弹性体,弹性体使顶针发生偏斜而与管体电性连接。但是,顶针在上下运动时,顶针与管体的管壁容易接触不良而造成连接瞬断。
为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将顶针的底面设计成一斜面或将弹性体偏心安装的探针,该探针的顶针在上下移动时能与管体充分接触。但是,上述探针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震动时,顶针与管体的管壁仍会发生接触不良而造成连接瞬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能使顶针与管体的管壁稳定接触的探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探针,包括一管体、一弹性体和一顶针。该弹性体装设在管体内。该顶针的一端置于管体内并抵压在弹性体上,该顶针的另一端伸出管体。管体的管壁上安装固定有第一磁性体,顶针在管体内的一端固定有一磁极方向与第一磁性体的磁极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磁性体。
如上所述,使用本实用新型探针的顶针受到外力向下移动压缩弹性体时,同时固定于顶针上的第二磁性体与固定于管体的管壁上的第一磁性体相互吸引或排斥,从而使顶针偏摆而与管体的管壁电性接触,因而即使遭受外力震动,顶针仍能与管体稳定电性接触,故而避免了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造成顶针与管体之间的电性接触发生瞬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探针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探针作动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探针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探针的作动示意图。
图中各零部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探针 1、1’ 管体 10、10’
空腔 101 端口 102
第一磁性体 103、103’ 顶针 20、20’
卡持部 21、21’ 针轴 22、22’
第二磁性体 23、23’ 弹性体 30、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探针1包括一管体10、一顶针20及一弹性体30。
管体10大致呈中空的圆柱状,从而管体10围成一空腔101,该管体10的下端封闭,其上端形成一端口102。管体10的管壁的外侧距端口102一定距离处安装固定有一圆环状的第一磁性体10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103以S极朝向管体10的管壁。
顶针20具有一卡持部21及一从卡持部21延伸出来的针轴22。卡持部21卡在管体10的空腔101内,从而防止顶针20从空腔101内掉出。针轴22穿出端口102而伸出管体10外。卡持部21的下端固定有一条块状的第二磁性体23,且第二磁性体23的磁极方向与第一磁性体103的磁极方向基本平行,即第二磁性体23的磁极方向与第一磁性体103的磁极方向确定的平面基本平行。
弹性体30设置于管体10的空腔101内,该弹性体30的一端抵顶在管体10的封闭的一端,其另一端抵顶在顶针20的卡持部21的下端上。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探针1在使用时,顶针20受到外力向下移动,从而顶针20向下压缩弹性体30;同时固定在顶针20上的第二磁性体23的两磁极分别与第一磁性体103朝向管体10的管壁的磁极相斥和相吸(如图2中A、B区域所示),从而顶针20向与第一磁性体103朝向管体10的管壁的磁极相吸的一侧偏摆而与管体10的管壁电性接触。由于磁性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的作用,因而在本实用新型探针1受到外力影响时,顶针20仍能向管体10一侧偏摆而与管体10稳定电性接触,从而避免了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造成顶针20与管体10之间的电性接触发生瞬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80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