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1467.0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30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克豪;谢文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R33/76;H01R12/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公告第7025602号所揭示。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两导电端子于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的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两导电端子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管状结构两端口较窄,防止两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但是,前述电连接器端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由于导电端子重复使用,两导电端子与本体之间会不断磨损,从而影响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导电能力;其次,两导电端子及本体均由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加工而成,以至其制造成本较高;再次,该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不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前述电连接器端子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接触稳定且端子阻抗较小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设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用以固定弹性件的限位部。第一导电端子设有导引部,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主体部。所述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连接两导引臂的阻挡部,两导引臂之间形成有可供主体部上下移动的导引槽。所述导引槽包括上下相互贯通的第一导引槽和第二导引槽,第一导引槽位于阻挡部上方,第二导引槽位于阻挡部一侧,所述主体部设有可抵触于阻挡部的凸出部,凸出部的末端形成凸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而且其第二导电端子的凸出部的末端为凸点可加大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力并降低端子间的阻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连接于一起初始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连接于一起被压缩后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性连接芯片模块(未图示)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端子100,该电连接器端子10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1、第二导电端子2及围设于第一导电端子1和第二导电端子2外围的弹性件3。
第一导电端子1设有条状导接部10,可与芯片模块(未图示)导接。导接部10底部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10的第一限位部11,用以限定弹性件3。第一导电端子1还包括垂直于第一限位部11向下延伸设置的导引部12,用以引导第二导电端子2的上下运动。导引部12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导引臂121以及连接两导引臂121底端的阻挡部122。两导引臂121间隔设置,在两导引臂121之间形成有狭长的导引槽123,其包括位于阻挡部122上方的第一导引槽1230以及设于阻挡部122一侧的第二导引槽1231。该第二导引槽1231的形成是由于阻挡部122并没有填满两导引臂121之间的全部间隙,而仅占据了相应间隙的后侧,故在阻挡部122的前侧形成了第二导引槽1231。第一导引槽1230和第二导引槽1231上下相互贯通,第二导电端子2可收容于其中并自由地上下滑动。
第二导电端子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相接触的导接部21、位于导接部21顶端且向两侧凸伸设置的第二限位部22以及垂直于第二限位部22向上延伸设置之主体部23。第二限位部22用以限定弹性件3。前述主体部23的上端朝外凸伸设有凸出部24,凸出部24的末端为圆弧形凸点241。所述凸出部24的壁厚大于主体部23的壁厚,而凸点241的宽度大于凸出部24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14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