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内复合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1415.3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92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汪正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正友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8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碳素钢 不锈钢 复合 管道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内复合模具。
背景技术
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成功研制,是我国流体输送管道行业的一次革命。复合后的双金属管道,既保持了不锈钢管所具有的耐腐耐蚀耐热耐寒、抗菌环保等一系列突出优点,又克服了不锈钢管所存在的易碰瘪、弯曲和变形等的缺陷,其整体抗弯强度及抗冲击性能有所提高;同时,采用不锈钢内复合管,还可极大地降低价格昂贵纯的不锈钢材料的用量,为不锈钢材料在现代工业领域尤其是绿色食品工业领域的普及使用奠定了价格基础。
目前,国外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内复合模具均采用球形,材料普遍选用钨钢(3CrW8V)。这种球形内挤压模,存在以下三大缺陷:
1、球形内挤压模,在不锈钢管内壁作轴向拉伸时,和不锈钢管是环向点线接触,接触面积小,虽然有省力功效,但复合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是滚动摩擦力小,不锈钢受热量低且很快散热,导致不锈钢在低温状态下塑性变形量小且容易反弹,复合后的双金属管道,复合不紧密,锯切时端口容易分层,给管道安装带来很大麻烦;
2、球形内挤压模,由于采用钨钢(3CrW8V),这种材料质地硬,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但由于我国碳素钢管普遍采用高频焊接或热轧,内径椭圆度很差且内焊缝突起,采用这种近乎刚性的球形模,几乎无法使内管不锈钢沿着基管碳素钢内壁每一点过盈紧密贴合,内焊缝的突起,更使轴向拉伸力不断加大,不仅增加用电负荷,还容易造成拉断芯杆等其他事故;
3、钨钢(3CrW8V)球形内挤压模,价格昂贵,且不容易加工临时修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钨钢(3CrW8V)球形内挤压模存在的诸多缺陷,提供一种经济实用、能够适应我国碳素钢管生产现状的用于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内复合模具。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内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复合模具由工业尼龙1010制成中心带有轴向通孔的圆棒形,圆棒的前端面设有45°的过度角。
本实用新型的内复合模具,较原来球形钨钢(3CrW8V)内挤压模,具有如下突出优点:
1、工业尼龙1010,耐磨耐腐蚀,价格便宜,易随时随地加工。
2、工业尼龙1010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内管不锈钢可按照外基管碳素钢内壁面面俱到地过盈复合于每一点,使其复合紧密,天然一体,特别适应我国碳素钢管内壁焊缝和较大的椭圆度要求。
3、前端面带45°过度角的棒结构,使内模与不锈钢管接触面成数百倍的增大,虽然增加了一定的负荷,但由于滑动摩擦力大和不锈钢沿轴向每一点反复变形而造成不锈钢受热大幅度增加,有利于金属塑性变形,使不锈钢经反复变形后不反弹,双金属复合后,天然紧密一体,锯切时端口不分层,便于管道安装和流体输送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的内复合模具,由价格便宜、易随时随地加工、质地耐磨耐腐蚀且具有一定弹性的工业尼龙1010经车床加工成圆棒1形,其中心开设有轴向通孔2。圆棒的前端面设有45°的过度角3。
使用时,圆棒1形内复合模具的长度,一般可按照外基管碳钢管内径的1.2~1.5倍下料制作;其外径,可按照外基管碳钢管内径的1.05~1.1倍下料制作。
圆棒1形内复合模具的中心轴向通孔2的孔径,一般为0.25~0.1D。使用时(见图2),将冷拔芯杆5的前端穿过复合模具的中心轴向通孔,其后端由双螺栓6固定。
制作碳素钢基不锈钢内复合管道时,以价格低、强度高的碳素钢管为基体,内衬超薄不锈钢管4,然后用圆棒形内复合模具沿不锈钢内壁,高速轴向冷挤压至不锈钢管环向均匀过盈膨胀发生塑形变形,从而与外基管碳素钢管7紧密无隙复合成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正友,未经汪正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14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