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0692.2 | 申请日: | 2008-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00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朱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40;H01R13/646;H01R12/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可传输高频信号的电连接器的广泛应用,高频连接器需要解决的信号干扰及特性阻抗匹配等问题越来越显现。有些电连接器采用在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中设置接地端子来克服串音干扰(cross talk),有些采用金属遮蔽壳体来克服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问题。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521905号则揭示了另一种方法:绝缘本体前端的舌板上表面承载了若干导电端子前端的接触部,舌板在每个接触部的旁侧设有挖空部,以减少导电端子间的EMI影响。
在目前的高频连接器,比如SAS(Serial Attached SCSI)连接器中,因为端子较长,阻抗匹配及EMI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在不断地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提供良好特性阻抗匹配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基部的固定部、位于对接部的接触部及自基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基部的後端面在围绕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向内凹陷而形成一凹陷区。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邻近导电端子的固定部设置的凹陷区,加大导电端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导电端子的特性阻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有电路板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图,其中右半部被切除。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后视图,以清楚显示凹陷区和端子收容槽结构。
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合式的电连接器100,一电路板200卡置于电连接器的後端,实现两者的电性连接。
参图2、3,电连接器100包括一体成型的绝缘本体1,该绝缘本体1具有纵长基部11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若干对接部,该等对接部沿纵长方向排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分别为第一~第四对接部12~15。第一对接部12为一框状结构,内有收容空间,四个针状第一导电端子2固定于基部11,且向前凸伸入收容空间。第二对接部13是自基部11向前延伸出的舌板,第二导电端子3固定于基部11,其前端的平板状结构设置于舌板的上表面。第三导电端子4的前端插入第三对接部14。第四对接部15跟第二对接部13类似,第四导电端子5的前端位于第四对接部15的上表面。参图3,第一~第四导电端子的後端均向下倾斜,然后向上弧形弯折,形成抵压部22、32、42、52。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呈针状,第二、第四端子前端的接触部为平板状,而第三端子的相对第二、第四端子则较细。
绝缘本体的两端向后一体地延伸出凸缘17,凸缘设有向侧及向后开口的固持槽171,电路板200两端插入该固定槽而电路板固定于电连接器100,其中导电端子的抵压部22、32、42、52紧贴于电路板上的导电垫片而达成电性及机械连接(图1清楚可见)。
参图4,第三对接部14是由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上、下两舌板141、142形成,第三导电端子4前端的平板状接触部41位于下舌板141的下表面,固定部43则固定于基部11形成的端子收容槽中,固定部43的两侧边沿对接方向设有前后两倒刺431、432,一连接部44自固定部43後端向上倾斜延伸,并向下弯折,形成上述的抵压部42。基部11的後端面在对应第三对接部14向后一体延伸出抵靠部18,该抵靠部18的後端面181为向下向内倾斜的支撑面181,该支撑面的倾斜度与第三端子的连接部44对应,用来供连接部44抵靠于其上。从结合图5可看出,第三端子相对其他端子更接近绝缘本体底面,因抵压部42与其他端子的抵压部位于同一高度上,对应地,该连接部44相对较长,该抵靠部18的设置可保证在电连接器在组装于电路板时,该第三端子的连接部44避免受到损坏或弯折,即使在第三端子4相对较细的情况。当然,其他端子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支撑部结构。
参图5所示,第三端子的收容槽19包括沿绝缘本体纵长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固定槽191及位于固定槽上、下侧的配合槽182、183,配合槽向前连通固定槽;固定槽191用以端子固定部43的干涉固定,而配合槽192、193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端子裸露于空气中的面积,以调节导电端子的阻抗特性。第二、第四端子的收容槽29、49亦设有对应的配合槽。参图5、6,基部11後端面的在围绕上述所有第三端子的固定部43向内一体凹陷,形成一较浅的凹陷区195,该凹陷区195可调整第三导电端子4的阻抗特性:在端子间距较小时,端子间的电容较大而导致特性阻抗偏小,凹陷区的设置可使得端子在保证固持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裸露于空气中,从而降低电容,增大阻抗。凹陷区的设置无需将绝缘本体的整体壁厚变薄,从而避免绝缘本体强度可能不足的缺陷。参图4,第三端子4的固定部43的临近後端面的凸刺432可部分裸露于凹陷区内,即空气中,配合槽192、193未贯穿基部11前端。上述支撑部及凹陷区均为一体成型,对应所有第三端子,即对应接插某一对接连接器的同一系列的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0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推车
- 下一篇: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辅助电源启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