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9114.7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22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刚;苏聘胜;周毅;汪学念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与线缆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用于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组件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中,其包括用来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的对接插头、连接该对接插头的线缆及载有发光元件的内置电路板。通常,在线缆的两端组设电源连接器插座或插头形成用来连接相隔一段距离的电源及电子元件的电源连接器组。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3年6月3日公告的第6,572,402号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线缆焊接至内置电路板上,对接插头亦通过设置其上的线缆焊接至内置电路板,通过内置电路板上的导电路实现电性连接。
又,美国专利商标局于1997年11月25日公告的第5,690,509号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中的对接插头通过跳线的方式电性连接至内置电路板。但是在组装过程中,焊点较多,使得组装复杂,而且跳线很容易断掉,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结构稳固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直该电连接器插入方向设置的内置电路板、及线缆,所述电连接器与线缆分别设置在内置电路板的两侧,所述内置电路板设有导电区域,该电连接器和线缆各设有若干导体,至少一导体穿过内置电路板与该内置电路板另一侧的导体相连接,且与内置电路板的导电区域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电连接器或线缆的导体与内置电路板边缘的导电区域连接,且穿过该内置电路板与内置电路板另一侧的导体相连接。故,不需要额外设置线缆将电连接器、线缆与内置电路板连接,从而使得电连接器组件组装方便、结构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电连接器、内置电路板与线缆未连接时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电连接器、内置电路板与线缆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电连接器、内置电路板与线缆的连接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5揭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请参阅图2,电连接器组件100用于传输直流电,其包括电连接器10、线缆20和内置电路板30。
请参阅图2-3,电连接器10用以与一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对接,该电连接器10设有若干导体,该等导体包括针状的中心导体11、管状的导电端子12、管状的外导体13和将所述中心导体11、管状端子12和外导体13绝缘隔开的绝缘件14。其中,中心导体11用于接地,导电端子12充当该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正极,外导体13充当负极。绝缘件14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的中心孔141、及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端开口的环形孔142。所述中心导体11收容于所述中心孔141中,导电端子12收容于环形孔142中并部分暴露在外,外导体13套设在绝缘件14的外侧。外导体13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131。
请参阅图2和图4,线缆20的一端用于连接该电连接器组件100外的其他元件或设备(未图示),其设有若干导体,该等导体包括分别传输正、负电的导线21a、21b及用于接地的导线21c。线缆20还包括包裹前述导线21a、21b、21c的绝缘层22。
内置电路板30直电连接器10插入方向设置,电连接器10和线缆20分别设置在该内置电路板30的两侧。内置电路板30在其边缘设有导电区域31、32,导电区域31分布在形成一缺口的端缘处,导电区域32分布在成一直边的端缘处。这样,电连接器10或线缆20的导体可在直前述电连接器10插入方向与该导电区域31、32相连接,从而便于焊接、使得组装方便。导电区域31、32还可分布成其他形状,例如可分布成曲线状或圆孔状。内置电路板30还设有位于其中央位置的中心通孔33及用于指示电连接器组件100工作状态的发光二极管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91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掩膜及光掩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图案转印方法
- 下一篇:流动图形演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