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滚筒运输线交叉处防撞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3672.2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8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37/00 | 分类号: | B65G37/00;B65G13/00;B65G47/88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3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筒 运输线 交叉 处防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家具生产过程中厂内零部件运输工具一滚筒运输线的交叉处防撞装置,属于家具生产厂内运输或其它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家具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运输、家具组装或运输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滚筒运输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在交叉处发生产品相互碰撞,从而损伤或损坏现象。目前无防碰撞装置,仅安装钢板防止被运输零部件脱离阻挡,但效果不明显,而且仅是防止被运输零部件脱离运输装置,不能防止碰撞发生,且不利于物料转向运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增强其功能,提出一种滚筒运输线交叉处防撞装置,它利用平行四杆机构和转动机构来达到顺序控制零部件的通行,有效的阻止家具零部件在生产或组装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从而避免了因碰撞而造成的损伤或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结构是a钢管、b钢管和c钢管是互相焊接的钢管,通过固定轴承的轴承连接在滚筒运输线上,且能够自由转动。d钢管和e钢管为互相焊接的钢管,通过固定轴承连接在滚筒运输线上,且能够自由转动。a钢管和e钢管通过第七钢管连接,连接方式为铰链,可以转动。a钢管、e钢管、f钢管和固定在运输线的固定轴承形成了一个变形的平行四连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装置简单、实用、连续使用性能可靠。
附图说明
附图1-1是滚筒运输线交叉处防撞装置的常态示意图,即无货物影响本装置状态,也是防止B方向货物碰撞的状态。
附图1-2是滚筒运输线交叉处防撞装置的被动态示意图,即防止A方向货物碰撞的状态。
附图2-1是无货物交叉状态时,本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2-2是A方向货物通行,B方向的货物被阻止时,本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2-3是B方向货物通行,A方向货物被阻止时,本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的1是a钢管、2是b钢管、3是c钢管、4是d钢管、6是e钢管、7是f钢管(均为金属钢管,其直径20mm),5是固定轴承,即其内径大于钢管的外径,8是滚筒运输线上的滚筒,9是万向球。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其结构是a钢管1、b钢管2和c钢管3是互相焊接的钢管,通过固定轴承5的轴承连接在滚筒运输线上,且能够自由转动。d钢管4和e钢管6为互相焊接的钢管,通过固定轴承5连接在滚筒运输线上,且能够自由转动。a钢管1和e钢管6通过f钢管7连接,连接方式为铰链,可以转动。a钢管1、e钢管6、f钢管7和固定在运输线上的固定轴承5形成了一个变形的平行四杆机构。滚筒8装在滚筒运输线上。万向球9属于滚筒运输线的一部分,固定在钢板上,与滚筒齐平。所述的固定轴承为两个互相嵌套,且是自由转动的钢管机构。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一
当A方向货物通过垫板(注:一定规格的MDF板,用于承载家具和方便家具在运输移动的板件)先压住b钢管2时,A方向货物就无法再压倒e钢管6,从而实现了防止碰撞的目的。
工作过程二
当B方向货物通过垫板(同上)先压住e钢管6时,b钢管2将成竖起状态,防止A方向的货物与B方向货物碰撞。当货物继续前行后,货物垫板会继续压住a钢管1,使本装置保持如图1-2所示状态。
工作过程三
继续工作过程一,由于a钢管1呈竖起状,所以防止A方向货物脱离滚筒运输线。如果体积比较大的A方向来货物需要转90°时,如图2-2所示,可以方便地使a钢管1呈被压倒状态,从而实现继续沿B方向前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A方向来的货物影响转向动作。
滚筒运输线交叉处防撞装置有两个状态:
其一A方向货物通行,防止A方向的货物脱离运输装置,同时防止B方向的货物的碰撞。如图2-2所示,当b钢管2被压下时,a钢管1和e钢管6一定呈竖起状,即可以防止A方向货物脱离运输线,与此同时,B向货物一定被e钢管6所阻挡。如果A方向货物想利用万向球转向,可以手工转向,且a钢管1不影响此动作顺利完成。
其二B方向何物通行,防止A方向货物碰撞。如图2-3所示,当A方向货物压住e钢管6时,b钢管2呈竖起状态,因此可以阻挡A方向来的货物与B方向货物碰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36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