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火盒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3081.5 | 申请日: | 200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34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席学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席学功 |
主分类号: | A24F15/18 | 分类号: | A24F1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002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类,具体说是一种新的香烟分装用盒技术。
背景技术
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多人离不开它,现在,卷烟市场上人们大多购买硬板纸包装卷烟,而打火机则多是使用一次性塑料打火机,这种香烟消费习惯对资源有较大浪费;市售卷烟其包装主要有硬板纸包装、软纸包装两种,硬板纸包装用纸量约是软纸包装的2.5倍,如果社会能形成喜用软纸包装风尚,减少硬板纸包装用量,就能够节约大量包装用纸;由于烟草行业的包装用纸是高档纸,其原料多为木材,减少了包装纸的用量就等于减少了森林的砍伐,就可为环境友好型、消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贡献。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烟火盒产品,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必须把包装好卷烟拆散再装入盒中,这种设计虽然满足了人们追求节约型消费的愿望,但是,影响了使用者的热情,对提高软纸包装用量效果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烟火盒,它采用特殊结构烟盒与打火机,侧面配置组成一体,可方便地把市场上制式软包装香烟整包放入盒内使用,不需要拆散;不仅可消除吸烟者使用软包装香烟时对卷烟变形的担心,而且配置了可重复使用的打火机,也满足了人们节约资源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和现在的烟火盒使用技术相比,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即整包装放入形式,不仅方便了吸烟者使用也有助于提高吸烟者多用软纸包装少用硬板纸包装的兴趣,从而达到减少包装用纸的目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图所示: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烟盒上盖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烟盒上盖关闭后烟火盒的外观示意图
图中:1为烟盒上盒盖定位孔、2为打火掀压键、3为可动凸缘杆、4为前端角、5为打火机出火嘴、6为打火机出火嘴隔热块、7为可动凸缘定位柱、8为复位弹簧、9为打火机、10为烟盒上盖、11为铰链、12为铰链连接弹簧钢丝、13为补强条、14为烟盒、15为烟盒下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可见,本实用新型其特征是:打火机(9)与侧面配置的烟盒(14)组成烟火盒,烟盒(14)由烟盒上盖(10)与烟盒下盒体(15)通过铰链(11)中的铰链连结弹簧钢丝(12)穿越连结而成,烟盒上盖(10)在烟盒下盒体(15)上围绕铰链(11)翻动,烟盒上盖(10)由铰链连接钢丝(12)提供的弹力向烟盒外侧自动打开,烟盒上盖(10)由可动凸缘杆(3)上的前端角(4)控制开关状态。铰链连接弹簧钢丝(12)的作用是不仅对烟盒上盖(10)和烟盒下盒体(15)起穿接固定作用,同时也为烟盒上盖(10)打开提供弹升力;打火机(9)上部装配有打火机出火嘴隔热块(6),其作用是当从烟盒下盒体(15)中取出香烟,按下打火掀压键(2),火焰从打火机出火嘴(5)出来,在此点燃香烟时,由于它的保护不会把火焰的热量传给烟盒;在打火机(9)上部中间位置还装有可动凸缘定位柱(7)其上装配有可动凸缘杆(3),复位弹簧(8),其作用是当烟盒上盖(10)由使用者从烟火盒打开状态用手指按压回关闭状态时,烟盒上盖(10)靠打火机侧的壁面压迫可动凸缘杆(3)围绕可动凸缘定位柱(7)转动使其向烟火盒外侧转开一定距离其前端角(4)让开位置烟盒上盖(10)落下,盖在烟盒下盒体(15)上,此时,可动凸缘杆(3)在复位弹簧(8)的作用下回到原位置其前端角(4)伸入烟盒上盖定位孔(1)中,烟盒上盖(10)虽然受到铰链连结弹簧钢丝(12)向上的弹力,在可动凸缘杆(3)上的前端角(4)阻挡下不能翻上打开烟火盒,手握关闭状态烟火盒,用手指向烟火盒外侧拨动装配在凸缘定位柱(7)上可绕其转动的可动凸缘杆(3),其前端角(4)从烟盒上盖定位孔(1)中移出,烟盒上盖(10)没有了阻碍,受到铰链连结弹簧钢丝(12)向上的弹力被打开,松开拨动可动凸缘杆(3)的手指,可动凸缘杆(3)在复位弹簧(8)作用下,围绕可动凸缘定位柱(7)转动回到原位置,在烟盒下盒体(15)内侧安装有补强条(13)其作用是帮助烟盒(14)与打火机(9)相互位置保持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席学功,未经席学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30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