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2407.2 | 申请日: | 2008-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81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曹树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405;H01R12/36;H01R12/22;H01R2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板对板电连接器被广泛的应用于电性连接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该种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相互对接的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其中,公母连接器分别包括各自的绝缘本体和分别收容于各自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公母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均包括:底壁及自底壁四周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所不同的是:母连接器绝缘本体底壁还设置有一个向上突伸的岛状体,该岛状体的四侧壁与绝缘本体的四侧壁形成一个收容槽道,而公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底壁没有任何结构,因此,其四侧壁围成一个中空的收容槽,当公母连接器相互配合时,公连接器正好容置于母连接器的收容槽道内,且在该收容槽道中,公母连接器藉由各自导电端子而电性连接。
业界人士均知道,板对板电连接器,无论是公端还是母端,其均呈细长的矩形,亦即,其长度方向的尺寸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很多,如此,绝缘本体在成型时,就有发生翘曲的风险,且无论其是向上翘还是向下翘,都不能很好地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且在与电路板连接的过程中,也有发生空焊的风险,从而,不能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良好的电性导通路径。
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以防止绝缘本体发生翘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至少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底板及侧壁,上述底板及侧壁形成一个中空的收容空间,导电端子排列于绝缘本体较长的一对侧壁上,包括紧贴于绝缘本体内侧壁用以与对接导电端子接触的竖直部,以及自绝缘本体底部穿出的焊接部,其中,该收容空间设有将其分为两部分的隔墙,且该隔墙延伸方向与绝缘本体较长的一对侧壁呈垂直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由于绝缘本体设有隔墙,且该隔墙将细长的绝缘本体分为两部分,相当于将一个细长的东西截成两部分,如此,在成型的过程中,隔墙的设置可以加强绝缘本体的强度,从而,防止翘曲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对接,从而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未图示)之间建立电性导通路径,包括绝缘本体10及容置于其中的若干导电端子30。
绝缘本体10,大致呈细长的矩形状,包括底板100及自底板100四周边缘垂直向上延伸且两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3,上述第一、第二侧壁101,103形成中空的收容空间105,用以收容对接电连接器,且从图1和图2中,可以明显看到,第二侧壁103的厚度相较于第一侧壁101的厚度明显偏大,且在收容空间105内部设置有一个将其隔成两部分的隔墙107,且该隔墙107延伸方向与第一侧壁101延伸方向呈垂直设置,看上去,好像本实用新型绝缘本体10是由两个单独的绝缘本体10拼接在一起的,这样,将两个长度相对较短的绝缘本体10拼成一个绝缘本体10,其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且在成型的过程中,不易发生翘曲。
导电端子30,由铜材经冲压折弯而成并与绝缘本体10注塑一体成型,包括跨于绝缘本体10第一侧壁101的跨骑部301及自上述跨骑部301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10外部以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焊接部303,从图1中,可以看到,跨骑部301的宽度明显大于焊接部303的宽度,且上述跨骑部301包括贴于绝缘本体10内侧壁并大致与焊接部303垂直设置的竖直部3011及自上述竖直部3011一端弯曲延伸且置于绝缘本体10第一侧壁101顶部的弯曲部3013,当与对接导电端子(未图示)接触时,上述竖直部3011相当于接触部以与对接导电端子电性接触。
当导电端子30置于绝缘本体10内时,其竖直部3011暴露于绝缘本体10的收容空间105内,以与对接导电端子电性接触,从而达成电性导通,焊接部303自绝缘本体10底部延伸至外部,以与印刷电路板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24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