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吸热储热供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1024.3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35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尤山;徐书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00 | 分类号: | F24D3/00;F24D11/00;F24J2/08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忠浩 |
地址: | 211800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吸热 供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暖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吸热储热实现供暖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环保能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发电和提供生活用热水,在运用太阳能的过程中,通过可调节支架实现太阳跟踪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已经为人们掌握,例如,CN2919681Y中就公开了与太阳能光伏发电器配套的五种二维跟踪支架。
在太阳能的利用中,通过太阳能吸热储热实现室内供暖的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鉴于太阳能利用没有涉及利用太阳能吸热储热实现供暖的装置,提供一种新的太阳能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太阳能吸热储热供暖装置,包括太阳能聚焦镜、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装置中还包括能量交换仓、独立闭合的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其中:
a)能量交换仓、独立闭合的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中注满液体工作介质;
b)加热排管的吸热段盘绕在太阳能聚焦镜的聚焦点,放热段往复曲折排列在能量交换仓的液体工作介质中;供暖排管的吸热段往复曲折排列在能量交换仓的液体工作介质中,放热段曲折排列在室内的地下保温池;
c)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中均设有使管内液体循环的驱动电机;
d)能量交换仓周围设有保温层,所述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的吸热段至放热段之间的排管上均设有保温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太阳能吸热储热供暖装置还配有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与蓄电池并联由控制开关驱动所述的驱动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能量交换仓设在可调节支架的下方,所述的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中均设有温度感应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能量交换仓、闭合的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中注满的液体工作介质为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太阳能实行供暖,既环保,又经济,尤其是加热排管和供暖排管中的液体工作介质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而驱动电机由太阳能电池与蓄电池并联复式供电,对于缺电无法获得电能取暖的偏远地区,也可以利用太阳能实现取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图2是加热排管的放热段和供暖排管的吸热段在能量交换仓的液体工作介质中的一种排列方式;
图3是加热排管位于太阳能聚焦镜的聚焦点的吸热段的盘绕方式。
图中:1、太阳能聚焦镜,2、可调节支架,3、能量交换仓,4、加热排管,5、供暖排管,6、地下保温池,7、驱动电机,8、太阳能电池,9、温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由图1图2可见,太阳能聚焦镜1安装在可调节支架2上,能量交换仓3设在可调节支架2的下部,同时设有闭合的加热排管4和闭合的供暖排管5,能量交换仓3、闭合的加热排管4和闭合的供暖排管5中注满液体工作介质,其中:加热排管4的吸热段盘绕在太阳能聚焦镜1的聚焦点,放热段往复曲折排列在能量交换仓3的液体工作介质中;供暖排管5的吸热段往复曲折排列在能量交换仓3的液体工作介质中,放热段曲折排列在室内的地下保温池6,能量交换仓3周围设有保温层,所述加热排管4和供暖排管5的吸热段至放热段之间的排管上均设有保温层;加热排管4和供暖排管5中均设有使管内液体循环的驱动电机7,为了使驱动电机7在没有电源的地区也能使用,还配有太阳能电池8和蓄电池,由它们为驱动电机7提供工作电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排管4和供暖排管5中均设有温度感应器9,所述能量交换仓3、闭合的加热排管4和供暖排管5中注满的液体工作介质为水。
具体实施时,室内地下保温池6的下部和四周均为绝热保温层,地下保温池6中曲折排列供暖排管5的周围可以装填储热介质,其上部铺装密封散热层。
图3公开了一种加热排管4的吸热段在太阳能聚焦镜1的聚焦点上的盘绕形式。采用这种盘绕形式,当太阳在有限时段内的位置发生变化,太阳能聚焦镜1聚焦点的变化轨迹仍然落在加热排管4的加热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10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