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装置的电源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8030.3 | 申请日: | 2008-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63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志;陈淮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敌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商宇科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电源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电源电路,尤其是一种利用通用串行总线与充电器对电子装置的电池进行充电的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的发展,可携式电子装置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机(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数字相机以及电子翻译机等的应用已非常普及,这些电子装置通常是由内部的锂电池供应运作所需的电源,一旦锂电池耗尽电量就必须再充电。大多数的电子装置是利用外接的充电器进行对锂电池充电或直接予以供电,然而,通常一种充电器只适用于一种电子装置,因此,当使用者拥有多种电子装置时,同样地也必须有多种相配的充电器,然而,多个充电器对于收藏或外出携带皆不甚方便。
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其广泛地设置于计算机系统与上述的电子装置等,通用串行总线具有数据线与电力接口,通过通用串行总线将计算机系统与电子装置相连接,计算机系统可通过数据传输接口以对电子装置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并通过电力接口以供应驱动电子装置的电源,因此,若能设计利用通用串行总线对电子装置进行充电,实可解决多个充电器的问题。
不过碍于计算机系统的通用串行总线的最大输出电流仅为500毫安(mA),若欲利用通用串行总线对电子装置进行充电,再外加电子装置本身运作所需的电流,则会有供电不足的现象,有鉴于此,业界需开发一种外部电源至电子装置的电源电路设计,此电源电路设计可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并可用来实施充电器与通用串行总线的充电切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利用通用串行总线与充电器对电子装置的电池充电,并自动调整充电电流大小的电子装置的电源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装置的电源电路,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电路包括外接电源切换电路、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电流调节电路和电池,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分别与外接电源切换电路、电流调节电路以及电池电性连接。
上述外接电源切换电路包括晶体管Q1、Q2、三极管Q3、电阻R1~R3和电容C1,晶体管Q1的源极接通用串行总线,基极接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闸极分别接充电器和通过电阻R1接地,晶体管Q2的基极接充电器,源极接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闸极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晶体管Q2的源极和闸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2,晶体管Q1的基极与晶体管Q2的源极的接点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接充电器,发射极接地。
上述晶体管Q1的基极与晶体管Q2的源极的接点通过电容C1接地。
上述外接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1、晶体管Q2、三极管Q3、电阻R2、R3和电容C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通用串行总线,负极接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所述晶体管Q2的基极接充电器,源极接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闸极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和闸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2,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晶体管Q2的源极的接点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接充电器,发射极接地。
上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晶体管Q2的源极的接点通过电容C1接地。
上述电流调节电路包括晶体管Q4以及电阻R4~R6,晶体管Q4的源极通过电阻R5接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基极分别接地和通过电阻R4接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闸极通过电阻R6接地。
上述电流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7,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通过电阻R7接地。
上述电池充电管理积体电路包括充电IC电路、充电指示LED,充电IC电路和充电指示LED与外接电源切换电路相接,充电IC电路与充电指示LED相接,充电IC电路与电流调节电路和电池相接。
上述充电IC电路具体采用U301,充电指示LED具体采用D308。
上述晶体管为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敌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未经无敌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80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