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1539.5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83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刚;刘志波;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74 | 分类号: | B65D88/74;B65D90/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立晓 |
地址: | 250002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加热罐体,具体地说是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专用汽车行业得以飞速发展。其中罐式汽车是需求量最大的专用车之一,化工液气运输车、消防车、洒水车、消毒杀菌车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是,在严寒的冬季,处于高纬度地区的一些特种用途的罐式汽车就不能进行正常营运,例如消毒杀菌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消毒作业。为此,生产厂家或用户通过安装各种燃油、电加热等加热系统的措施,对罐体进行保温、加热,但是,这些措施都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大大增加了营运成本,有的措施还会增加安全隐患。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温度很高,一般高达500℃左右,利用发动机尾气对专用车上装进行加热的技术在一些专业刊物上有所提及,但对于罐式汽车利用发动机尾气加热罐体的技术,国内却一直没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我们设计的这种利用罐体之左右罐脚、前后横梁组成等距并行双管路的加热罐体技术填补了这项空白,应用该技术的车辆可以在严寒的冬季进行机械化、大规模的作业,节能环保,效益显著,促进经济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即利用罐体之左右罐脚、前后横梁组成等距并行双管路的加热罐体技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其结构包括进排气管、左右罐脚,所述的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接的进气管通过左右罐脚和前后横梁所构成的加热管路与排气管接通;所述的左右罐脚和前后横梁所构成的加热管路设置于罐体筒身底侧。
所述的左右罐脚和前后横梁所构成的左右两条加热管路相互平行。
所述的前后横梁之间设置有中间横梁。
所述的前后横梁及左右罐脚与罐体筒身之间还设置有垫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实用新型利用发动机尾气余热对罐体进行加热,节约能源,环保经济;不影响汽车的原排气系统,在冬季寒冷时,发动机尾气接入该加热系统,为罐体加热;在其它季节,可以把发动机尾气与汽车的原排气系统连接,切断罐体加热系统。保证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不增加专用加热管路,利用罐体底部罐脚、横梁等零部件构成加热管路,对罐体加热的面积大,效果显著;等距并行双管路的加热系统,保证了罐体加热的均匀性;又保证了发动机尾气的排放顺畅,不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安全可靠、方便实用,制造容易,成本低廉,适宜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的A-A放大剖视图;
图3为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的B-B放大剖视图。
其中:1、进气管;2、前横梁;3、左罐脚;4、垫板;5、中间横梁;6、后横梁;7、排气管;8、罐体筒身;9、右罐脚。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罐式汽车加热罐体的装置,其结构包括进排气管1、7、左右罐脚3、9,所述的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接的进气管1通过左右罐脚3、9和前后横梁2、6所构成的加热管路与排气管7接通;所述的左右罐脚和前后横梁所构成的加热管路设置于罐体筒身8底侧。
所述的左右罐脚和前后横梁所构成的左右两条加热管路相互平行。所述的前后横梁之间设置有中间横梁5。所述的前后横梁及左右罐脚与罐体筒身之间还设置有垫板4。
使用时可以把加热系统与发动机排气系统接通,对罐体进行加热;不使用时也可以断开加热系统与发动机排气系统的连接。
具体工作过程是,发动机尾气由进气管1进入后,一部分沿左罐脚3至后横梁6,最后进入排气管7排出;另一部分沿前横梁2至右罐脚9,最后进入排气管7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15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