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3904.8 | 申请日: | 200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3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嘉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嘉蔚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E01D18/00;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00辽宁省大连市沙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节能 缓解 交通 压力 交叉 路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改造,尤其是一种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各城市内的车辆数量猛增,而随着上路汽车的日益增多,解决塞车问题已成为交通管理的一道难题,尤其是在道路的交汇处(交叉路口),由于信号灯的红灯禁行,使大量的车辆停车等候,因此交叉路口经常成为塞车问题的集中爆发点,若在上、下班高峰时期更是塞车严重,造成行驶艰难,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人们建起了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在现有技术中有蝶式立交桥、莲花式立交桥或者高架立交桥,这些设计虽然对车辆都起到良好的疏导和分流的作用,但却占地面积大、造价昂贵。而且各桥的结构各异,尤其是左转弯,一直是令设计人员最为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车辆左转弯一直都是采用右盘圈来实现的,但是此设计对于新手司机或不熟悉路况的司机来说,一旦上桥之后,很容易混淆方向,不能顺利下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具备多种功能、并能缓解交通压力的新式交叉路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用于解决普通交叉路口都需停车等待、容易拥堵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包括主干道、附干道,在两条道路交叉处组成十字路口,在十字交叉路口的各路口均不设有信号灯;在主干道上横跨十字路口架设一座前行高架桥,在主干道下方穿越十字路口修建地下通车道;所述的前行高架桥两端分别与主干道平滑连接,在高架桥上设有一条向左通行的左转通道与附干道平滑连接;所述地下通车道的两端分别与主干道平滑连接,地下通车道设有左转通车道,左转通车道的出口与附干道平滑连接;高架桥的左转通道与地下通车道的左转通车道的出车口均在附干道上,且保持两条通道的出车口方向相反;在高架桥的左转通道与地下通车道的左转通车道的出车口处均设有护栏和护网;所述的护栏和护网顺着出车口方向安置,在出车口的出车道两侧安装纵向护栏和护网,可立式架设,也可采用镶嵌式结构垂直嵌入地面之内,宽度略大于车道宽度。在主干道、附干道和高架桥的两侧安装路灯,灯杆顶部为聚光镜和灯泡,灯杆内含有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另一端伸入地下通车道顶棚作为照明设备;在地下通车道的两端下坡路面内安装冲压发电机以及蓄电装置,蓄电装置与路灯电连接组成照明电路。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整体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无须信号灯、可使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畅通无阻,避免塞车问题。
2、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各车道的单向直通,左转弯简洁明了,无须盘圈,不与其它方向的车辆相交叉,从而避免了撞车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通行的行驶速度,解决了交叉路口的交通瓶颈问题。
3、本实用新型的建造方法可在平面交叉路口的地方建造,在具备同等功能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建造的立交桥相比,减少了大量的桥墩、盘圈弯道,施工方便快捷。
4、本实用新型采用冲压式发电机提供电能,实现电能自给,并利用光导纤维把自然光传导至地下通车道,有效节省能源,提供明亮的通车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的前行高架桥及主、附干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的地下通车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的护栏和护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主干道、2为附干道、3为前行高架桥、4为地下通车道、5-1为高架桥左转通道、5-2为地下通车道的左转通车道、6为护栏护网、7为路灯、8为冲压式发电机。图1、图4采用上北下南的方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环保节能缓解交通压力的交叉路口,包括主干道1、附干道2,在两条道路交叉处组成十字路口,在十字交叉路口的各路口均不设有信号灯;在主干道1上横跨十字路口架设一座前行高架桥3,在主干道1下方穿越十字路口修建地下通车道4;所述的前行高架桥3两端分别与主干道1平滑连接,在高架桥3上设有一条向左通行的左转通道5-1与附干道2平滑连接;所述地下通车道4的两端分别与主干道1平滑连接,地下通车道4设有左转通车道5-2,左转通车道5-2的出口与附干道2平滑连接;高架桥3的左转通道5-1与地下通车道4的左转通车道5-2的出车口均在附干道2上,且保持两条通道的出车口方向相反;在高架桥3的左转通道5-1与地下通车道4的左转通车道5-2的出车口处均设有护栏和护网6;所述的护栏和护网6顺着出车口方向安置,在出车口的出车道两侧安装纵向护栏和护网6,可立式架设,也可采用镶嵌式结构垂直嵌入地面之内,宽度略大于车道宽度;在主干道1、附干道2和高架桥3的两侧安装路灯7,灯杆顶部为聚光镜和灯泡,灯杆内含有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另一端伸入地下通车道4顶棚作为照明设备;在地下通车道4的两端下坡路面内安装冲压发电机8以及蓄电装置,蓄电装置与路灯7电连接组成照明电路。参照图1和图4,主干道1为自南向北,附干道2为自东向西,两者交叉处形成十字路口,高架桥3的方向为自南向北,高架桥3上设有的向左通行的左转通道5-1与西侧附干道2的右侧车道平滑连接;地下通车道4的方向为自北向南,左转通车道5-2与东侧附干道2的右侧车道平滑连接。在路灯7上设立无数个透光通道,利用聚光镜聚光后,根据光导纤维的“导光”特性,将自然光“导入”地下通车道4内部,解决地下通车道4内的照明问题,此设计可代替电能照明灯,节省能源;在地下通车道4的下坡路面安装带有弹簧的冲压式发电机及蓄电装置,当车辆通过并碾压冲压式发电机的踏板时,踏板被向下压缩,又通过弹簧把踏板弹起时所产生的弹性势能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并将电能储存起来,以备夜间及自然光光线较弱时,为照明灯等照明设施提供电能,实现电能的自给自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嘉蔚,未经孙嘉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39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木瓦工多功能工具
- 下一篇:组合式抱箍型制粒环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