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致命麻醉子弹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0159.1 | 申请日: | 200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94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姜中跃;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中跃 |
主分类号: | F42B12/54 | 分类号: | F42B12/54 |
代理公司: | 锦州辽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春波 |
地址: | 110000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命 麻醉 子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非致命麻醉子弹。
背景技术
现有的麻醉枪及麻醉子弹只能用于动物的麻醉,而且射程短、射击精度差;普通子弹射程远,但会对被射击对象产生致命攻击。对于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目前没有有效手段给予远距离精确地非致命攻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可对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进行远距离精确地非致命攻击,使其处于麻醉状态,失去活动能力,从而制止其犯罪行为并被有效制服的非致命麻醉子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弹壳,在弹壳尾部设有顶针引信,在弹壳内填装有炸药,其特殊之处是:在弹壳前端口内安装有弹头壳体,在弹头壳体前端设有弹头,在弹头壳体后端口安装有堵头,在弹头壳体内装有游离活动栓,所述的游离活动栓与弹头壳体内壁密封,弹头壳体前部为药仓,在药仓内注有麻醉药液,在弹头前端引出针管,所述的针管进口与药仓相通,在针管出口处设有密封胶。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所述的针管为“十”字型,针管的上、下出口由弹头壳体引出。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在弹头壳体上对应游离活动栓与堵头的间隙位置设有进气孔,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在针管出口内装有止血棉。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所述的堵头与弹头壳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在药仓的出口处设有连接座,在针管进口处设有连接头,连接头与连接座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在堵头外表面设有“十”字槽。
上述的非致命麻醉子弹,所述的弹头为橡胶弹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使被攻击对象处于麻醉状态,使其失去活动能力,在不造成致命伤害的情况下可有效制止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因无法抵抗而被制服,且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尤其适合大型体育场馆、公共场所等人群较多的地点制服及抓捕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还可用于远距离给动物施射,以便及时处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弹壳1,顶针引信2,炸药3,堵头4,弹头壳体5,进气孔5a,密封胶圈6,游离活动栓7,药仓8,弹头9,针管10,止血棉11,止血棉12,连接头13,连接座1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有一个弹壳1,在弹壳1尾部设有顶针引信2,在弹壳1内填装有炸药3,在弹壳1前端口内焊接有弹头壳体5,在弹头壳体5前端设有弹头9,弹头9可为橡胶弹头,以减轻对攻击对象的伤害程度,防止产生致命伤害。在弹头壳体5后端口安装有堵头4,堵头4与弹头壳体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且在堵头4外表面设有“十”字槽,以便于通过螺丝刀安装堵头。在弹头壳体5内装有金属游离活动栓7,在游离活动栓7上设有密封胶圈6,通过密封胶圈6实现游离活动栓7与弹头壳体5之间的密封,在弹头壳体5上对应游离活动栓7与堵头4的间隙位置设有进气孔5a,弹头壳体5前部为药仓8,在药仓8内注有麻醉药液,在弹头9前端引出“十”字型针管10,所述的针管10后端为针管进口并固定在药仓8出口上且针管10进口与药仓8相通,在药仓8的出口处设有连接座14,所述的针管10进口处设有连接头13,连接头13与连接座14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针管10前端出口内装有止血棉11,针管10的上、下出口由弹头9引出,且在针管10的上、下出口内装有止血棉12,在针管10前端出口和上、下出口处设有密封胶。
该麻醉子弹为无菌子弹,使用前装在灭菌盒内。射击时,采用无菌枪支,射程可为50米、100米、200米、300米、500米、1000米多种型号。使用人员戴上无菌手套勾动板机后,撞针撞击顶针引信2,引爆炸药3,子弹向目标飞速前进直到弹头9进入被攻击对象肌肉部位,游离活动栓7在惯性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将麻醉药液推出药仓8,顶开密封胶,经过针管10出口注入肌肉组织,在数秒内发挥药物作用,使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倒地呈冬眠麻醉状态,时间为1-2小时。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通过止血棉11、12将血止住。抓捕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后,相关工作人员或医务人员按无菌操作过程用止血钳夹住弹头取出后,无菌缝合包扎并加敷无菌敷料,再用医用胶布包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中跃,未经姜中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01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