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0730.1 | 申请日: | 200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91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马志中;胡运韬;吴建国;张陶然;刘伟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建国 |
主分类号: | A61F9/00 | 分类号: | A61F9/00;A61N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8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网膜 血栓 超声 助溶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科医疗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都是引起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针对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溶解血栓,解除阻塞。使用常规剂量的溶栓药物虽然可以达到目的,但是药物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等)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如何才能提高药物溶解血栓的效率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非接触性的低频超声传导到血栓部位后,通过空化作用和微流效应,提高了局部溶栓药物与血栓的结合面积,达到辅助、增强药效的目的,即在降低溶栓药物用量的同时还保证满意的血栓溶解率。超声波的这种特性,对于安全有效的治疗血栓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研究者研制出超声治疗仪用于大组织器官的血栓性疾病,如经皮治疗深静脉血栓、经颅骨治疗颅内缺血性病变和经过胸腔治疗心肌梗塞等。这些部位的超声波治疗仪不需要探头,只要将换能器对准血栓部位即可使超声波到达血栓区。
视网膜血栓性疾病的危害相当严重,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致盲率位居眼底疾病的第二位,超声辅助药物溶栓刻不容缓。但是,由于眼部的解剖结构特殊,视网膜血栓位于眼球后部,现有的超声治疗仪换能器体积远远超过眼眶容积,超声波不能从最近的部位作用到血栓区。而从眼球表面给予超声波,由于距离远,所需要的能量大,会损伤眼内其他组织(虹膜、晶体);二是超声波不能精确定位,除了作用于血栓区外,还会造成正常的视网膜大面积损伤,治疗结果得不偿失。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治疗早期视网膜血栓的超声波仪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于眼球后部血栓治疗的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包括超声波发生器,以及与所述超声波发生器顺次连接的换能器和探头,其中探头前部的最前端设有一个弯曲部,弯曲部可以为弧形,弧度的角度:30°≤α≤60°还可给弯曲部配有一个硅胶套,探头最前端的头部平滑钝圆。
在一个实施例中,探头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探头的根部比探头前部粗,所述探头为由粗渐细、或中部设有一个凸台。其中探头的长度d的范围为8~15cm,其横截面为圆形,前部的直径为2.5mm,而根部的直径为4mm。超声波发生器的频率为20~50KHz,能量为0~1W。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探头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探头的根部与探头前部同样粗细。
其中探头为中空结构,换能器的外壳和探头的材料采用钛合金,换能器由压电陶瓷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通过一个特制的细长且前部弯曲的探头,将超声波送到眼球后部血栓位置,既保证了足够的超声波能量,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患者眼球的伤害。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的探头质量轻、坚固耐热,使用寿命长,便于医生手持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3C、3D是本实用新型探头的治疗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是利用眼球屈光间质的透明性,自行研制了带有特制探头的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从眼球后部的巩膜定位于视网膜血栓的相应部位。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视网膜血栓超声助溶仪包括产生超声波的超声波发生器(图中未示),以及与超声波发生器顺次相连接的换能器100、和探头200。
换能器100,由压电陶瓷制成,其功能是:将电信号转换成机械震动信号。另外,换能器100的外壳还起到手柄的作用,医生治疗时就手持换能器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建国,未经吴建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07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