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门片及相机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304670.7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5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黄议模;袁崐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9/08 | 分类号: | G03B9/08;G02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门 相机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机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相机模组的快门片及 采用该相机模组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相机模组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应 用到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中。数码相机、摄 像机及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在拍摄物体的影像品质方面不断得到提高的同 时,其结构越来越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Takano发表在1995年2月的 Consumer Electronics上的一篇名为“Two-phase Direct-drive Motor Built Into A Camcorders Zoom Lens Barrel”文章中,揭示了一种小型化的相机模组。
相机模组一般包括镜头、快门、调焦马达及快门马达。为适应相机模组 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微型快门片例如硅快门片逐渐得到应用。硅快门片通常 采用硅芯片加工制成。然而通常情况下硅芯片都具有很光滑的表面,在光线 入射时硅快门叶片的光滑表面会反射入射光而在相机模组所成的像中形成 大片的亮区。极大影响了拍摄品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微型快门片,其可以避免反射入射光而在最终所 成的像中产生大片的亮区。
发明内容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微机电系统及其封装方法。
一种快门片,其包括一基底,所述基底具有外表面,所述快门片还包括 一吸光层,所述吸光层覆盖所述外表面。
一种相机模组,其包括镜头模组、快门片及快门驱动器,所述快门驱动 器包括一通光孔,所述镜头模组与所述通光孔相对设置,所述快门片安装于 所述通光孔内有与所述快门驱动器相连,所述快门片包括一基底,所述基底 具有外表面,所述快门片还包括一吸光层,所述吸光层覆盖所述外表面。
所述的快门片中通过设置吸光层,可有效减少基底对入射光线的反射, 从而可防止在相机模组所成的像中造成亮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快门片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快门片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快门片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快门片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快门片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相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快门片作进一步的详细 说明。
请参阅图1,第一实施例的快门片100包括一基底10以及形成在基底 10一表面的吸光层12。
基底10可为表面抛光的硅晶片,其形状依据所要应用的相机模组决定, 当安装在相机模组中时其可完全遮蔽相机模组镜筒中的入射光线即可。为节 省快门片100所占用的空间,基底10可呈圆形。基底10具有一外表面102。
吸光层12覆盖于基底10的外表面102,用于吸收照射到快门片100表 面的光线,使光线不致四处散射而最终在相机模组所成的像中造成明显的亮 区。吸光层12可采用常见的抗反射膜。抗反射膜既可为单层结构,例如二 氧化硅、二氧化钛、氮化硅、氧化铬、氧化铌、氧化锆、氧化钇、氧化铝的 单层镀膜,也可为多层结构,例如铬/氧化铬复合镀膜。对于多层复合镀膜, 还可使各膜层的折射率逐渐变化,即越靠近基底10表面的膜层折射率越高。 抗反射膜可采用真空镀膜技术形成。其厚度一般来讲为入射光波长的1/4, 对于可见光由于没有固定的波长,其厚度可为最易造成成像亮区的光波长的 1/4。
第一实施例的快门片100中通过设置吸光层12,可有效减少基底10对 入射光线的反射,从而可防止在相机模组所成的像中造成亮区。
参阅图2,第二实施例的快门片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快门片100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在基底20相对两个表面上均形成有吸光层22。吸光层22可采 用与吸光层12相同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46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