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引射式泡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43959.2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4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松 |
主分类号: | B01D3/20 | 分类号: | B01D3/2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闫 彪;何朝旭 |
地址: | 2263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射式泡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泡罩塔盘上的气液接触元件-泡罩,属于塔设备的气液接触元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所知的现有泡罩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内外套装的升气管1和泡帽2,升气管1底部固定在塔盘板3上,泡帽2周面上开有齿缝4。现有泡罩使用时如图2所示,液相淹没泡帽2的外面;气相从升气管1底部敞口高速进入升气管1后从其顶部敞口流出,再被泡帽2阻挡后流入泡帽2与升气管1之间的回转通道,最后从齿缝4流出并对泡帽2外面的液相产生鼓泡,从而完成气液接触传质。
通过分析上述现有泡罩的使用情况及结合申请人在实践的发现可知:现有泡罩在使用时,气相要经历从升气管1、泡帽2与升气管1之间的回转通道和齿缝4三个环节才能完成与液相接触,最后气液接触时压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现有泡罩只能完成一次在泡帽2外面空间的气液接触。因此现有泡罩使用时的气液接触程度较差以致气液的传质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能够增加气液接触程度从而提高传质效率的引射式泡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射式泡罩,包括内外套装并固联在塔盘板上的升气管和泡帽,所述泡帽周面上开有齿缝,改进是:所述升气管的环周面上开有引射孔。
这样,本发明的引射式泡罩在使用时,气相从升气管底部敞口高速进入后,在升气管的引射孔处形成负压,从而从引射孔处吸进部分液相,吸进升气管内的部分液相被气相分散成细小液滴,从而在升气管内先完成第一气液接触传质。此后,夹带着细小液滴气相仍然流入泡帽与升气管之间的回转通道,最后从齿缝流出并对泡帽外侧面的液相产生鼓泡,从而完成第二气液接触传质。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长期实践和细致探索,针对现有泡罩使用时气液接触成程度较差的问题,突破性地找到气液接触程度差是源于现有泡罩使用时只在泡帽外侧面进行单一次数和空间的气液接触传质,然后又据此巧妙地将流体引射运用到现有泡罩的升气管中,形成独特的带引射孔的升气管,从而产生现有泡罩不具有的增加气液接触传质次数和空间这一出乎意料的效果,进而大大提高气液的传质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泡帽的顶部开有小孔。
本发明经进一步改进的引射式泡罩在使用时,升气管内夹带着细小液滴气相的一部分可直接从泡帽的顶部小孔流出,并对泡帽顶部外面的液相鼓泡完成第三气液接触传质;同时,由于液相始终快速流过泡帽顶部的小孔,因此通过小孔漏入升气管的液量很少,不会影响气相流通,而漏入升气管少量的液相可以在升气管内完成与上升气相的第四气液接触传质。这样,本发明经进一步改进的引射式泡罩又进一步增加了气液接触传质次数和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液的传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泡罩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泡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引射式泡罩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引射式泡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引射式泡罩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引射式泡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引射式泡罩如图3,包括内外套装的升气管1和泡帽2,升气管1底部固定在塔盘板3上,泡帽2通过螺栓与升气管1顶部固联,泡帽2周面上开有齿缝4。在升气管1的环周面上开有引射孔5。
本实施例的引射式泡罩的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气相从升气管1底部敞口高速进入后,在升气管1的引射孔5处形成负压,从而从引射孔5处吸进部分液相,吸进升气管1内的部分液相被气相分散成细小液滴,从而在升气管1内先完成第一气液接触传质。此后,夹带着细小液滴气相仍然流入泡帽2与升气管1之间的回转通道,最后从齿缝4流出并对泡帽2外侧面的液相产生鼓泡,从而完成第二气液接触传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引射式泡罩的零件组成与实施例一相同,其结构如图5、图6所示,升气管1是在塔盘板3上整体冲压弯折形成喇叭状,泡帽2通过联接筋板6与塔盘板3焊接,引射孔5沿升气管1的环周面等分布置有八个。在泡帽2的顶部开有小孔7。小孔7沿泡帽2顶部两垂直呈十字形的中心线布置有九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松,未经秦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39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件式环保塑料化粪池
- 下一篇:水力除藻环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