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境噪声下干扰信号幅度的提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9740.5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6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苏东林;王玉姣;陈文青;谢树果;刘跃东;汪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07 | 分类号: | H04B1/707;H04B1/10;H04L25/02;H04L25/03;G10L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长琪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境噪声 干扰 信号 幅度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EMI接收机中对干扰信号的提取方法,更特别地说,是 指一种在环境噪声下通过随机过程理论提取得到干扰信号幅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机载通信平台包括多套发射和接收设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以及有限的频谱资 源条件下,导致的电设备密集程度越来越大,使得各个大功率的发射机和高灵敏的接 收机之间可能形成严重的相互干扰,工作性能的下降也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实现最大的通信距离,接收机的灵敏度非常高,但是这也就决定了接收设备 的电磁敏感性,即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设备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从测量 角度,所关心的是接收设备在遇到辐射或传导干扰的影响时,它的工作状态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但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某个干扰设备对接收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不可能是剔除掉 环境噪声之后的纯净的干扰信号。特别是在机载设备的系统级电磁兼容测试中,机载 设备的密集度,大功率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测接收设备除了受到主要的干 扰信号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如何把干扰信号对接收设备的影响从环境 噪声的影响中分离出来,就成为一大难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过程,分离环 境噪声和干扰信号对接收设备性能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评定某种干扰设备对受测 接收设备的电磁干扰程度是否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的分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环境噪声下干扰信号幅度的提取方法,该干扰信号幅度 提取方法是在环境噪声下通过随机过程理论得到接收机输出端干扰信号的统计特性, 该干扰信号的统计特性表征能够说明其是否对接收机造成的影响。
本发明环境噪声下干扰信号幅度的提取方法,在环境噪声源(1)输入的环境噪 声信号Ni(t)是典型的高斯白噪声,干扰信号源(2)产生的干扰信号I(t),其特征在 于:包括有加法器(3)、第一前端带通滤波器(4)、第二前端带通滤波器(8)、第 一接收机(5)、第二接收机(9)、第一采样单元(6)、第二采样单元(10)、方差获 取单元(11)、差值比较单元(7)、干扰信号幅度获取单元(12);
加法器(3)用于对接收到的窄带干扰信号I(t)和高斯白噪声信号Ni(t)进行叠加 后,输出叠加信号Yi(t)给第一前端带通滤波器(4);
第一前端带通滤波器(4)对接收的叠加信号Yi(t)进行巴特沃兹滤波处理后,输 出窄带信号Y(t),该窄带信号Y(t)是窄带干扰I(t)和窄带高斯信号N(t)之和,即 Y(t)=I(t)+N(t),从特性角度来说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窄带高斯随机过程之和;
第一接收机(5)对接收的窄带信号Y(t)经过包络检波器后的输出包络检波信号 Yout(t),该包络检波信号Yout(t)中包络振幅的概率密度函数为瑞利分布;
第一采样单元(6)对包络检波信号Yout(t)进行采样后,得到第一随机序列Yout(i), (i=1,2,3,…),以及混合信号的方差σ2;
第二前端带通滤波器(8)对接收的高斯白噪声Ni(t)进行巴特沃兹滤波处理后, 输出窄带高斯噪声N(t);
第二接收机(9)对接收的窄带高斯噪声N(t)经过包络检波器后的输出环境噪声 包络检波信号Nout(t),该环境噪声包络检波信号Nout(t)是服从瑞利分布的随机过程;
第二采样(10)对环境噪声包络检波信号Nout(t)进行后,得到第二随机序列 Nout(i),(i=1,2,3,…);
方差获取单元(11)对第二随机序列Nout(i)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的理 论得到环境噪声方差σN2;
差值比较单元(7)对接收的第一随机序列Yout(i)、混合信号的方差σ2、环境噪 声方差σN2进行差值比较得到干扰信号方差σI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7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