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发剂整合的复合静电纺丝的表面修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9723.1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8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仰大勇;马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6M14/08 | 分类号: | D06M14/08;D01F8/16;D01F11/04;D01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杨小蓉 |
地址: | 215125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发 整合 复合 静电 纺丝 表面 修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纺丝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包括骨架高分子和引发剂整合的聚 二甲基硅氧烷的复合静电纺丝的表面修饰方法。
背景技术
2000年以来,静电纺丝技术成为高分子科学和纳米科技的一个研究热点(Greiner, A.;Wendorff,J.H.,Electrospinning:A fascinating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ltrathin fibre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7,46,5670;Li,D.;Xia,Y.N., Electrospinning of nanofibers:Reinventing the wheel?Advanced Materials 2004,16, 1151.)。静电纺丝的应用,是静电纺丝研究的最基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但是,目前具 有较好纺丝性能、能够形成纳米纤维并组装成薄膜的材料有限,比如聚乙烯醇(PVA)、 聚氧乙烯(PEO)、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苯乙烯(PS)等;这些材料很难兼具 应用所需要的功能特性。另一方面,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新材料电纺丝的制备有很 大难度(比如壳聚糖电纺丝的制备(Ohkawa,K.;Cha,D.I.;Kim,H.;Nishida,A.; Yamamoto,H.,Electrospinning of chitosan.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4,25,1600.)。
表面改性技术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常用的技术,但其在静电纺丝领域的应用十分 有限。
目前静电纺丝表面修饰涉及到的方法主要包括等离子处理(plasma treatment)后 化学连接或接枝聚合、静电力吸附法等。这些方法能够或多或少地解决某些具体的 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比如等离子处理的电纺丝表面持久性差, 而且处理过程会对纳米纤维形貌造成破坏(Kaur,S.;Ma,Z.;Gopal,R.;Singh,G.; Ramakrishna,S.;Matsuura,T.,Plasma-induced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poly(methacrylic acid)on electrospu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nanofiber membrane. Langmuir 2007,23,13085.);静电力吸附法只能适用于带电荷的高分子材料,而且静 电吸附作用不牢固持久(Huang,X.J.;Xu,Z.K.;Wan,L.S.;Innocent,C.;Seta,P., Electrospun nanofibers modified with phospholipid moieties for enzyme immobilization.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6,27,1341.)。
表面引发聚合反应(surface initiated polymerization,简写为SIP)是一种新兴的 高效表面修饰技术(Edmondson,S.;Osborne,V.L.;Huck,W.T.S.,Polymer brushes via surface-initiated polymeriz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04,33,14;倪刚;杨武; 何晓燕;薄丽丽;吕维莲,表面引发聚合反应研究进展.化学进展2005,17,1074.), 是指将引发剂固定到材料表面上,在一定条件下完成原位聚合反应(in situ polymerization),从而实现对基底的高分子表面修饰的目的。与传统的“接枝到” (grafting to)方法相比,SIP是一种“由表面接枝”(grafting from)的方法,聚合过 程中只有单体与生长链起反应,没有明显的扩散阻碍,体积小的单体很容易到达表 面活性位点和增长的聚合物链端,动力学上非常有利,因而聚合物链高度伸展、择 优取向、接枝密度高、分布均匀、表面覆盖度高。当实现表面引发活性聚合时,可 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和条件,很好地控制聚合物膜的厚度。此外通过聚合物膜上存在 的活性引发点,可以二次引发接枝聚合反应形成嵌段共聚物膜,实现材料表面不同 聚合物膜的交替,从而制备具有各种性质的表面,方便地实现表面的功能化修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7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