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器引线复合绝缘套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6560.1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7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赵醒社;吴俊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58 | 分类号: | H01B17/58;H01B17/2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7***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器 引线 复合 绝缘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电器的高压端子的引出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电器引线复合绝缘套管,适用于各类油浸式或充气式的电容器、放电线圈等高压端子的引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油浸式、充气式电器引出部件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种电器引线绝缘套管,采用套管配橡胶垫圈用螺栓紧固的密封结构.该种结构也称作装配式套管,使用中易出现导杆松动的现象,盖内的紧固零件往往影响电气绝缘,且不适合高压应用。
一种电器引线绝缘套管,采用瓷套管表面适当部位涂敷银膏后烧结镀银再钎焊法兰套的方法构成。其结构虽紧凑,但烧银法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较高。此外,由于银层及瓷质表面粘合力有限又是采用钎焊,故存在密封性能及机械强度较差的缺点。
一种电器引线绝缘套管,采用瓷套管表面适当部位镀镍-铜后再钎焊法兰套的方法构成。该结构工艺上虽较前作了改进,成本较低,但其密封性能及机械强度仍与烧银法相当。此外还存在生产周期较长,电镀技术不易掌握和电镀液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
一种电器引线绝缘套管,其接线导杆下端设置有凸缘,该凸缘外部套有金属罩,接线导杆下端的凸缘与瓷套管的上端面间设置有密封圈,凸缘、瓷套管的上端面及密封圈之间的缝隙内填充有胶粘剂,接线导杆或金属罩上设置有止挡,该止挡嵌于瓷套管上端相应的凹槽内;瓷套管下部套有内表面与瓷套管下端外部形状相应的法兰套,法兰套嵌于瓷套管下部的管颈上,法兰套与瓷套管的结合部位间设置有密封圈并填充有胶粘剂。该结构解决了密封不可靠,使机械强度有所改进,加工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器引线绝缘套管一般采用瓷套做为绝缘介质,存在瓷套抗拉、抗弯性能差、易碎问题,成品率较低;尤其是瓷套内部出现裂纹和损伤,不易检测,因此也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绝缘介质易碎、机械强度较差、密封不可靠、加工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器引线复合绝缘套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器引线复合绝缘套管,包括:复合套管,上法兰套,通过上法兰套固定在复合套管上部的接线导杆,电连接接线导杆并穿过复合套管的引线,固定在复合套管下部的下法兰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套管由绝缘管和浇注在绝缘管上的硅橡胶伞组成;所述绝缘管采用环氧玻璃丝棒加工而成或采用绝缘浇注材料浇注而成;所述绝缘浇注材料的浸渍剂为环氧树脂或不饱和聚脂SMC,其补强材料为石英砂或三氧化二铝颗粒。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特点在于:
所述环氧玻璃丝棒的胶含量为30%~50%。
所述绝缘浇注材料的浸渍剂与其补强材料的重量比为1:1~2:3。
所述石英砂的粒径为600~1200目。
所述三氧化二铝颗粒的粒径为800~1200目。
由于本发明的复合套管采用复合介质材料做成,解决了用瓷套管作为电器引线套管的易碎、易裂缺点,而且其机械强度高、密封可靠、加工工艺简便、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电器引线绝缘套管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采用环氧玻璃丝棒加工的绝缘管的半剖结构图;
图4为图3对应的复合套管的半剖结构图;
图5为采用绝缘浇注材料浇注而成的绝缘管的半剖结构图;
图6为硅橡胶伞的伞裙结构图;
其中:1—接线导杆;2—引线:3—上法兰套;4—复合套管;5—下法兰套;6—绝缘管;7—硅橡胶伞;8—上凸缘;9—定位坑;10—凸缘;11—下凹槽;12—上凹槽;13—伞裙。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一种电器引线绝缘套管,包括:复合套管4,上法兰套3,通过上法兰套3固定在复合套管4上部的接线导杆1,电连接接线导杆1并穿过复合套管4的引线2,固定在复合套管4下部的下法兰套5。引线2与接线导杆1焊接,从复合套管4下部引出,通过辊压上法兰套3的紧配合方式将接线导杆1固定在在复合套管4的上端颈部;复合套管4下部套有内表面与复合套管4下端外部形状相应的下法兰套5,下法兰套5嵌于复合套管4下部的管颈上,下法兰套5与复合套管4也采用滚压方式紧密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65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