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树枝结构的超材料吸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6471.7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5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赵晓鹏;朱卫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树枝 结构 材料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树枝结构的超材料吸收器。
背景技术
超材料(Metamaterial)是一种新型人工结构材料,可以实现一系列奇异的电磁特性如 负折射和完美透镜。根据有效媒质理论,超材料的电磁特性可以用有效介电常数和有效磁导 率来表示。通过设计超材料的单元结构,使其对电场和磁场产生相应的谐振,从而可以方便 地调控其有效介电常数和有效磁导率。利用这个思想,2001年Smith等人在微波段第一次制 备了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的左手材料(Left-handed Metamaterials),2006年Pendry和 Smith等人设计并制备了电磁隐身斗篷(Cloak)。这两部分工作分别被Science评为2003年和 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由于谐振的本性,超材料在特定频率的电磁场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局域共振,感应出很 强的表面电流,并且在局部范围电场强度急剧增大。因此,超材料在谐振频率附近都具有较 大的金属欧姆损耗以及介电损耗。之前的研究一般都试图尽量减小超材料的损耗,更好地体 现其负磁导率或负折射率特性。但是,超材料中的损耗也具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合理的设计 材料的几何形状以及结构参数,对于入射到超材料表面的电磁波可以确保既不反射也不透射, 达到电磁波完全吸收的科学标准。这种超材料吸收器具有吸收效率高,结构简单,体积小等 优点,可以作为高效的电磁加热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电磁波的收集和探测装置,如辐射热测 量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树枝状的超材料结构,提供一种工作于X波段的近似100% 吸收的超材料吸收器。该超材料吸收器由金属树枝电谐振器、介质基板和金属薄膜组成。当 电磁波垂直入射到超材料表面时,金属树枝电谐振器会对电场感应产生电谐振,同时,金属 树枝与金属薄膜在磁场作用下会感应出反平行电流,产生磁谐振。合理的设计超材料的结构 参数,可以使电谐振和磁谐振在给定的频率重叠,分别吸收入射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能量, 达到100%吸收的科学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所发明超材料吸收器的(a)树枝单元(正面)及基本结构参数,(b)金属薄膜(背面),(c)晶格 间距。
图2所发明超材料吸收器A-1的结构示意图(正面)。
图3所发明超材料吸收器A-1、A-2、A-3的反射幅值(S11)曲线。
图4所发明超材料吸收器A-1、A-2、A-3的透射幅值(S21)曲线。
图5所发明超材料吸收器A-1、A-2、A-3的吸收(Absorption)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电路板刻蚀技术,在厚度为0.8mm、相对介电常数为4.9、损耗角正切 为0.025的环氧酚醛玻璃纤维介质基板的一面刻蚀金属树枝阵列,另一面保留为金属薄膜, 如图2所示。金属树枝的三级分支长度分别为a、b、c,线宽为w=0.3mm,夹角为θ=45°,单 元晶格间距为d(图1)。金属树枝和金属薄膜的表面做了镀锡处理以减缓氧化,处理后的金属 覆层厚度均约为0.03mm。通过德国商用电磁仿真软件CST Microwave Studio反复优化确定 结构参数。通过改变金属树枝的三级分支长度a、b、c以及单元晶格间距为d,得到在X波 段的超材料吸收器。当电磁波垂直入射到树枝表面时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达到100%吸收的标 准。
本发明的实现过程和材料性能由实施例和附图说明:
实施例一:
采用电路板刻蚀技术,在厚度为0.8mm的环氧酚醛玻璃纤维PCB基板的一面上刻蚀出 金属树枝状结构单元阵列,另一面为金属薄膜。金属树枝的三级分支长度分别为a=1.2mm、 b=0.9mm、c=0.8mm,单元晶格间距为d=10.0mm。将刻蚀后的PCB板切成大小为130mm× 130mm,完成所发明超材料吸收器A-1的制作。超材料吸收器A-1的S11、S21曲线如图3,4 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在9.13GHz附近,S11达到最小值0.035,S21曲线恒等于0。吸收率可 以表示为A(ω)=1-|S11|2-|S21|2。从图5的吸收曲线可以看出,在9.13GHz时,吸收率达到99.8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64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