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塑中强钛合金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2364.7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翔;陈峰;王永强;吴迪;黄永光;张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4/00 | 分类号: | C22C14/00;C22C1/02;C22F1/18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210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塑中强 钛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塑中强钛合金,可用于制造高尔夫球头上、下盖板,也可应用于化工、电力、机械和宇航等其他领域。
背景技术
钛及其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大、耐热性强、耐腐蚀等许多优点,被誉为“崛起的第三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钛在制造体育用品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高尔夫球头的制造中就大量使用了钛合金。冲压成形+焊接是高尔夫球头的一种生产方法,打击面一般用高强度钛合金,如:Ti-1023、Ti-153、SP700等。上盖板和下盖板一般用中等强度的钛合金板,如:TC1、JIT-3B、TA3、Ti-3Al-2.5V、Ti-4Zr等。在制作上、下盖板的钛合金中,Ti-4Zr钛合金的用量很大,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Ti-4Zr钛合金的强度、硬度偏低,使用效果不太理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户希望能够开发一种冷成型能力与Ti-4Zr相当,强度比Ti-4Zr稍高、价格较低的钛合金来制造上盖板。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塑中强钛合金,采用铝、钼和钒元素代替Ti-4Zr合金中的部分锆,是一种塑性与Ti-4Zr钛合金相当、强度稍高的钛合金。
技术方案
高塑中强钛合金,其特征在于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铝为2~4、钼为0.5~2、钒为0.5~2、镐为0.5~2、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制备上述高塑中强钛合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按上述重量百分比配料、混料、压制成自耗电极;
步骤2:在真空自耗电电弧炉中一次熔炼,坩埚规格为Φ110mm,熔炼电压27~32V,电流2500~3200A;
步骤3:在真空自耗电电弧炉中二次熔炼得到铸锭,坩埚规格为Φ150mm,熔炼电压29~31V,电流4000~5000A。
根据上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铸锭可以加工制备成板材的步骤在于:
步骤1:将步骤3得到的铸锭加热至1100~1200℃,然后锻成厚度70~80mm的板坯;
步骤2:清理板坯表面缺陷后加热至850℃~920℃轧制成厚度4.0~5.0mm的板坯;
步骤3:再加热至850℃~900轧制成厚度2.5~3.0mm的板坯;
步骤4:板坯经750℃退火、修磨,在1200冷轧机上轧制到1.5~1.8mm;
步骤5:经750℃/30′退火后冷轧到1.0~1.2mm,经脱油、退火碱酸洗得到成品板材。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高塑中强钛合金,与Ti-4Zr相比,本发明在降低锆含量的基础上加入了铝、钼和钒元素。由于合金铝强度当量和钼强度当量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合金的强度;同时由于钼和钒这两种同晶型β稳定元素的加入,不仅改善了合金的加工性能;还细化了晶粒,提高了材料的弯曲、折弯、冲压等工艺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钛合金采用了常规的合金化熔炼工艺、加工工艺,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其中各组元主要采用中间合金的形式配入,经原料均匀混制,制备成电极,经真空自耗电弧熔炼成锻造用的铸锭,在水压机或空气锤上锻造成板坯,板坯在轧机上轧制成板材,板材经热处理后进行性能测试。
经不同温度退火后检测其力学性能,Rm=700~795MPa,Rp0.2=675~780MPa,5≥27~38%,70°。本发明钛合金的性能和Ti-4Zr钛合金的性能数据详见表1。从表1数据可见,经700℃左右退火后,其力学性能可满足Rm≥700MPa,Rp0.2≥675MPa,5≥25%和70°的要求,强度明显高于Ti-4Zr钛合金,比较适合用来制造高尔夫球头。
表1本发明合金和Ti-4Zr钛合金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退火态显微组织(x500)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23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