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尾矿尾泥浓缩池用的刮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1451.0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曲万山;睢修业;殷玉莲;曲清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万山高新技术应用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河南省洛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矿 浓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矿处理技术,具体说是一种尾矿尾泥浓缩池用的刮泥装置。
背景技术
尾矿是矿山开采的原矿石经选矿或其它工艺回收有用组分后废弃的细粉状固体物料,通常与选矿过程中消耗的水以尾矿浆的形式从选矿厂流入尾矿库。目前,尾矿库一般采用拦截谷口或围地筑坝的方式建成,其缺点是:占用土地面积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当尾矿坝治理不及时时,常出现溃坝事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土地污染造成严重的后果。采用浓缩池实现对尾矿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是现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但现有技术中浓缩池一般指用人工建造一个池子,当浓缩池内沉淀了大量尾矿尾泥时,大多数企业采用人工挖泥,其缺陷是1、沉淀的尾矿泥一般需要人工清理,劳动强度大;2、不能满足生产单位尾泥的大量排放,还导致基建投资增加,尾泥处理成本提高;3无法对尾泥收集利用;4、无法实现对废水的净化和再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解决以上技术难题,提供了一种尾矿尾泥浓缩池用的刮泥装置,可有效提高浓缩池对尾泥的净化、收集和排放,将尾泥夜中的固化物和水分离,实现对分离后的固化物和水的再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尾矿尾泥浓缩池用的刮泥装置,包括浓缩池、支撑柱、稳流桶和电机,在浓缩池的中心设有一个支撑柱,支撑柱的上部设有导电圆盘,导电圆盘上设有电刷和尾泥分流罐,电刷通过电机线与电机相连,在导电圆盘的下方设有支臂,支臂通过轴承与支撑柱相连,支臂上至少设有三个垂直向下的刮泥连杆,刮泥连杆的低端设有刮泥板,刮泥板与浓缩池半径的垂直线呈55°~65°角,且与浓缩池底部的垂直线呈10°~15°夹角。
本发明,所述的尾泥分流罐的四周至少设有两个的分流管,在尾泥分流罐与导电圆盘的连接处至少设有两个尾泥导流孔。
本发明,所述的支臂至少有两个,支臂下方是稳流桶。
本发明,电机转速可调,支臂绕浓缩池转动一周的时间为15~20分钟。
本发明,尾矿浆先注入尾泥分流罐,通过分流管,经尾泥导流孔流入稳流桶,稳流桶可以防止尾矿浆在浓缩池中向四周扩散,加速尾矿浆内的固体物沉淀,最后固体物沉淀在浓缩池底部,提高了浓缩质量。支臂在电机的带动下旋转,刮泥板随支臂旋转,并依靠旋转力的作用,将浓缩池底部的尾矿泥收集于浓缩池底部的集泥盆。由于刮泥板与浓缩池半径的垂直线呈55°~65°角,且与浓缩池底部的垂直线呈10°~15°夹角,消除了刮泥板的“推土效应”,使刮出的尾矿泥呈翻转趋势,降低了刮泥板所受的阻力和运行圆周线速度,同时增大浓缩池底部的倾角,使底部排出的尾尾矿泥浓度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刮泥速度可调,当尾泥浓度达到50%~65%时刮泥板绕浓缩池一周的时间是15~20分钟,确保了尾泥在刮泥板刮动时不上扬,防止沉淀液浑浊。
2、刮泥板可以更换,方便维修。
3、刮泥板与浓缩池半径的垂直线呈55°~65°角,且与浓缩池底部的垂直线呈10°~15°夹角,消除了刮泥板的“推土效应”,使刮出的尾矿泥呈翻转趋势,减小了刮泥阻力,提高了刮泥效率和刮泥质量。
4、设置在支撑住顶端的尾泥分流罐,确保了尾泥由尾泥分流罐至尾泥导流孔分流下落至稳流桶内,提高了对尾泥的浓缩质量,使得尾泥中的水快速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刮泥板的倾斜角度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刮泥板与浓缩池底面的倾斜角度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1、支撑柱,2、稳流桶,3、电机,4、导电圆盘,5、电刷,6、尾泥分流罐,7、分流管,8、尾泥导流孔,9、轴承,10、支臂,11、浓缩池,12、刮泥连杆,13、刮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尾矿尾泥浓缩池用的刮泥装置,包括浓缩池11、支撑柱1、稳流桶2和电机3,在浓缩池11的中心设有一个支撑柱1,支撑柱1的上部设有导电圆盘4,导电圆盘4上设有电刷5和尾泥分流罐6,电刷5通过电机线与电机3相连,在导电圆盘4的下方设有支臂10,支臂10通过轴承9与支撑柱1相连,支臂10上设有三个垂直向下的刮泥连杆12,刮泥连杆12的低端设有刮泥板13,刮泥板与浓缩池半径的垂直线呈55°~65°角,且与浓缩池底部的垂直线呈10°~15°夹角。
在尾泥分流罐6的四周设有2~8个分流管7,在尾泥分流罐6与导电圆盘4的连接处设有2~8个尾泥导流孔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万山高新技术应用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洛阳万山高新技术应用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14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