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坞造船两总段对接的定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9117.1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宫照明;杨玉波;陈奎;杨向荣;李慧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9/06 | 分类号: | B63B9/06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21215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船 两总段 对接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船工业,更具体地说,涉及造船中两总段对接的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两总段定位后常常会出现对接缝处结构不对位,出现高低或左右错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两总段对接合拢缝处分段的定位坐标值不相同造成的。从而造成了大量切修。
总段坞内建造传统做法是“各自为政”,即第1总段对接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时不考虑第2总段对接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第2总段对接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时也不考虑第1总段对接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这样就会出现定位偏差。假如第1总段分段定位后向外或向内偏移了15mm,如果第2总段定位时不考虑第1总段的偏移量,以第1总段为基准来定位。那么1、2总段对接时结构就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了大量切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减少切修工作,提供了一套大坞造船两总段对接合拢缝处分段的定位工艺要求,从而有效实现两总段的对接,提高工作效率并因此减少了工作成本和工作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一种大坞造船两总段对接的定位方法,包括待对接的第1总段和第2总段。其中,首先要测量第1总段对接面的以下数据:型宽或型深测量点、甲板中心测量点,舭部外板各测量点、内外底板中心测量点,以及内壳板各折角处距中心及基线的高度测量点。其次,将上述数据反馈给第2总段,为后续定位第2总段中的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提供定位基准数据。
本发明提供了两总段对接缝处分段定位控制要点,若干个分段合拢后形成总段,在形成各总段的分段定位时,后合拢成型的总段中,总段对接缝处的分段定位时要以先成型总段中的分段定位数据为基准。第2总段中分段定位要以1总段分段定位的数据为基准。即第2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要与第1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相同。从而为总段的有效对接提供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待对接的第1总段和第2总段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对接完成的第1总段和第2总段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1总段对接面的示意图,示出了各测量点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种大坞造船两总段对接的定位方法,包括待对接的第1总段1和第2总段1。本发明方法首先测量第1总段1对接面3的如下数据,如图3所示,型宽或型深测量点P1、甲板中心测量点P4,舭部外板各测量点P3、内外底板中心测量点P5,以及内壳板各折角处距中心及基线的高度测量点P2。其次,本发明将上述数据反馈给第2总段,为后续定位第2总段中的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提供定位基准数据。
本发明如果要保证第1、2总段的结构对位精度,就必须采取跟踪等同坐标值定位法,即:第2总段艉端分段定位要以第1总段艏端合拢缝的测量数据为基准,即第2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要与第1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相同。或者,第1总段艏端分段定位要以第2总段艉端合拢缝的测量数据为基准,即第1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要与第2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相同。
为了控制好总段的定位精度,必须进行如下项目的测量。要对第1总段首端合拢缝的数据进行全面测量,并做好记录,并将该数据反馈给2总段,为后续定位2总段中的合拢缝处的分段定位提供定位基准数据。测量项目有:型宽、型深、甲板中心的高度、内壳板各折角点的距中宽度及距基高度、对于外板线型较大的舭部分段要加密测量点,每两纵骨档设一个测量点,测量其距中和距基的数据。而对第2总段艉端接缝处分段定位要求是:第2总段艉端分段定位要以第1总段艏端合拢缝的测量数据为基准,即第2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要与1总段的分段定位坐标值相同。图3中对接面上的表示上述测量项目中各测量点位置。
第1总段装焊结束后,找线人员要进行对接面中各测量点的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第2总段分段定位时,要以第1总段的测量数据为基准进行定位。保证总段2的分段定位坐标值要与总段1的分段定位坐标值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9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方向盘的驱动辅助系统
- 下一篇:负氧离子化高电位治疗仪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