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硅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7913.1 | 申请日: | 2008-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莉;马欣;张利强;李本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52;C02F1/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含硅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化工行业催化剂生产过程中,在分子筛车间产生大量的高 pH(pH值在11以上)的含硅废水,其中含有的硅酸盐以SiO2计可高达 2.0%~4.0%,且相当稳定。这些废水一般显碱性,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 中,随着pH降低,SiO2成凝胶或絮状物沉出,形成白水,污染水体,堵塞 水道。若不将这些废水中的可溶性SiO2彻底处理即排放,将对环境造成无法 估量的污染与破坏。
对这类废水的处理国外没有相关的报道。国内较大的生产厂家采用先中 和,再沉降的方法,使水中的SiO2含量达到允许值,再排放。但采用先中和 再沉降的方法,容易产生大量的凝胶状物,含水量高、体积大、难以压滤成 饼,而且沉降速度较慢、残留浊度高,且沉降胶体不易过滤去除,若采用目 前市场上现有的絮凝剂进行处理,则费用较高,增加生产成本。
通常使用的水处理剂如聚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及聚丙烯酸 等对上述含硅废水的处理无效果或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先中和再加水处理剂 的方法,由于无法解决凝胶问题,所以效果也不理想;采用二甲基二烯丙基 氯化铵均聚或共聚物处理此类废水有一定效果,但药剂用量很大,增大生产 成本,也无法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处理含硅废水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硅废水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含硅废水中加入 成核助凝剂,并使含硅废水和成核助凝剂混合,所述成核助凝剂是指做为成 长核心能使水中悬浮的不易凝聚的微型颗粒物质聚集长大而沉降的不溶性 固体;将含硅废水的pH调节至3.5-9。
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方法适用于各种工艺过程所排出的硅酸盐废水,可以 彻底解决含硅废水中SiO2易凝胶问题,使用条件缓和,操作工艺简单,处理 后废水可以达标排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含硅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在含硅废水中加入成核助凝 剂,并使含硅废水和成核助凝剂混合,所述成核助凝剂是指做为成长核心能 使水中悬浮的不易凝聚的微型颗粒物质聚集长大而沉降的不溶性固体;将含 硅废水的pH调节至3.5-9。
首先,向待处理的所述含硅废水中加入所述成核助凝剂,并使含硅废水 和成核助凝剂混合。
混合的方法可以为常规的方法,如搅拌。搅拌可以以常规的方式进行, 如各种形式的搅拌桨、空气搅拌或静态混合器等方式。
加入所述成核助凝剂的目的是使含硅物质在调节pH后可以全部以可过 滤的沉淀的形式沉降出来,而不再是凝胶形态。成核助凝剂起到改变SiO2凝胶形态、使其凝聚成可沉降悬浮物的作用。
所述成核助凝剂是做为成长核心能使水中溶解的不易凝聚的微型颗粒 物质聚集长大而沉降的不溶性固体,选择的标准是经过破碎后仍能保持其颗 粒度并不与水中其他物质及絮凝剂发生反应的物质。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 的,优选情况下,成核助凝剂的平均颗粒直径为0.001-1毫米,进一步优选 为0.005—0.5毫米。例如,所述成核助凝剂可以为硅藻土、高岭土、硼润土、 高粘剂凹土、巴比土、漂白土、蒙脱土、滑石粉、活性炭、苏丹土、泥土、 沙土、菱苦土、煤粉、水泥粉尘、炼油催化剂粉尘、分子筛粉尘、污泥中的 一种或几种。所述成核助剂可以通过商业购买获得,如化工产品手册大全或 网上均可查到,为常规品,具体见实施例。
此步骤中,废水和成核助凝剂的用量比可以很宽,本领域技术任意可以 做混凝搅拌试验确定最佳量进行计算,根据废水情况确定用量比。优选情况 下,所述含硅废水以二氧化硅计,当所述含硅废水的二氧化硅浓度为0.1— 40g/L时,每升所述成核助凝剂的用量为0.1-400克,更优选为5-380克。
加入成核助凝剂和调节pH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调节pH 之前加入所述成核絮凝剂,也可以在调节pH的过程中加入,优选在调节pH 之前加入成核絮凝剂。
调节含硅废水的pH为3.5-9,优选为4-8.5。酸的加入量根据pH值控制, 加入酸后二氧化硅与成核助凝剂吸附形成沉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79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