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OFDM协同/中继系统中多业务混合传输的实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3764.1 | 申请日: | 200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3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陈书平;张兴;付雷;王文博;纪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56 | 分类号: | H04L12/56;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宪富 |
地址: | 1008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ofdm 协同 中继 系统 业务 混合 传输 实现 方法 | ||
1.一种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协同/中继系统中多业务混合传输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先按照一种设定的数学模型对等效链路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再采用对应的反馈机制来获得对链路质量进行总体评价所需的参数,然后,基于该链路评价方法,针对OFDM协同/中继系统中的两种不同应用场景:点到点的单用户和点到多点的多用户,分别提出各自多业务混合传输的实现方法;所述实现方法包括下列操作步骤:
(1)在放大转发方式下对等效链路质量进行总体评价:按照下述数学模型计算参数h,并用h对等效链路质量进行总体评价,以反映信道质量的优劣;式中,b和c分别为发送端至中继节点和中继节点至目标节点的信道增益,λ为发送端发射功率占总发射功率的比例系数,其数值大小取决于信道质量,取值范围是:(0,1];
(2)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采用相应的反馈机制,以获取发送端至中继节点的信道增益b、中继节点至目标节点的信道增益c和发送端发射功率占总发射功率的比例λ三个关键参数,以便用于对等效链路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基于等效链路总体质量,分别实现和完成点到点的多业务混合传输和点到多点的多业务混合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对等效链路质量进行总体评价的方法是按照下述数学公式计算链路的容量C:式中,W为系统总带宽,Ps和Pr分别为发送端和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b为发送端至中继节点的信道增益,c为中继节点至目标节点的信道增益,Γ为实际信道容量与传统Shannon理论极限的差距:Γ=-ln(5μ)/1.5,其中,μ为根据业务需求确定的误码率,σ2为噪声功率;
假设发送端和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之和等于总发射功率,该总发射功率即为传统的单跳网络中的发送端的发射功率时:Ps+Pr=P,则Ps=λP,Pr=(1-λ)P,式中,λ为发送端发射功率占总发射功率的比例系数,其数值大小取决于信道质量,取值范围是:(0,1],在进行多业务混合传输时,先要将该参数λ预先设置为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固定值,或者依据信道质量计算得出该参数λ;此时,上述公式可表示为:式中,总体链路的评价h能够有效反映整体链路的质量,即该公式与传统的Shannon公式类似,在分配资源或需要对总体链路进行评估时,只需依据上述公式求解h,就能通过该衡量总体链路评价的h数值来反映信道质量的优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包括下列三种供选择其中之一的操作方法:
(21)由发送端估计总体链路的评价h的数值:先由中继和目标节点分别估计得出发送端至中继节点的信道增益参数b和中继节点至目标节点的信道增益参数c后,再将该两个数值反馈给发送端;然后根据已知的发送端的发射功率Ps,以及通过反馈获得的、或者由发送端估计得出的中继节点发射功率Pr,再利用计算公式:得到发送端发射功率占总发射功率的比例参数λ;
(22)由接收端估计总体链路的评价h的数值:先由中继节点将发送端至中继节点的信道增益参数b反馈给目标节点,或者由目标节点直接估计得出参数b,然后,目标节点获知发送端和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再利用计算公式:得到发送端发射功率占总发射功率的比例参数λ;
(23)由中继节点估计总体链路的评价h的数值:先由发送端估计得出中继节点至目标节点的信道增益参数c后,将该参数c告知中继节点,中继节点能够直接获取发送端至中继节点的信道增益参数b,然后,中继节点估计或被告知发送端的发射功率Ps,再根据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和计算公式:得到发送端发射功率占总发射功率的比例参数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其中由中继节点估计总体链路的评价h数值的方法所需要反馈的信息量最小;但因发送端要获知信道的总体评估,以便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和作出相应的传输机制决策,故采用步骤(21)由发送端直接得到h的数值;如果采用其它两种方法得到h的数值后,也必须再告知发送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376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