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5701.1 | 申请日: | 2008-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8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昌;张英伦;余荣侯;邱士哲;周宗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G06F1/20;H01L23/47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输送 雾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微 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脑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内部设有主 机板以维持整个电脑系统的运作,然而主机板于运作时其上的发热元件,例如: CPU,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假若热量无法适当地转移至外界而累积于壳体内,则不 只会减损发热元件的寿命甚至于损毁,而且会降低整个电脑系统的运作效能,因此, 为维持电脑系统的使用寿命与效能,在主机板上通常会采取适当的散热机制以将热 量转移至外界。
目前的发热元件的散热方式是利用一抽吸泵配合一热交换机,其中热交换机贴 付于发热元件的表面,主要利用泵将水抽入热交换机内,利用液体,例如:水,将 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移除,以达到散热的功效。
虽然已知的使用抽吸泵配合热交换机的方式可达到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移除的功效,但是仅利用水不断重复进行循环的散热效果有限,且使用抽吸泵的结 构设置不只体积大、结构复杂、不易组装且成本高,无法符合薄形化的需求。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失的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实为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以解决已知的通过泵 配合热交换机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的方式,除了以水进行循环的散热效果有限外, 使用抽吸泵的结构设置不只体积大、结构复杂、不易组装且成本高外,亦无法符合 薄形化需求等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提供一种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 置,用以传送流体并将流体雾化成多个液滴喷出,其包含:微流体输送器,具有入 口通道及出口通道;雾化器,其具有喷嘴片、储存槽及致动元件,喷嘴片是与储存 槽相对应设置,且与致动元件连接;其中,微流体输送器是将流体通过入口通道传 送至雾化器的储存槽,使喷嘴片相应致动元件的驱动而将流体雾化成多个液滴喷 出。
附图说明
图1A是较佳实施例的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反面分解结构示意图结构。
图1C是图1A的组装完成结构示意图。
图1D是图1B的组装完成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1C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示意图。
图2C是图2A的压力腔室压缩及雾化器喷雾状态示意图。
图2D是图2C所示的雾化器的致动元件及喷嘴片向上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3A是图1C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雾化器喷雾状态示意图。
图3C是图3B所示的雾化器的致动元件及喷嘴片向上作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 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 中的说明及图标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A及图1B,其中图1A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微流体输送及雾化 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1B则为图1A的反面分解结构示意图结构,如图所 示,本发明的微流体输送及雾化装置1主要由一微流体输送器2结合一雾化器3 所组成,其中,微流体输送器2主要是由阀体座21、阀体盖体22、阀体薄膜23、 多个暂存室、致动装置24及盖体25所组成,而雾化器3则是由储存槽31、喷嘴片 32、致动元件33及压板34所组成,其中,压板34主要用来定位致动元件33及喷 嘴片32,且具有相对应喷嘴片32的多个喷孔321设置的开口3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5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