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和宽温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8035.9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7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丰骏;季张林;丁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9/035 | 分类号: | H01G9/035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2636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铝电解电容器 工作 电解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电解液及其制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温和宽温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解电容器是电子产品的基础元件之一,随着电子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铝电解电容器的上限工作温度、使用寿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应用在汽车电子、显示器、大功率充电器、电子镇流器等电子产品的电容器,由于电容通过的纹波电流较大,自身发热且连续工作,使电容器长时间处于高温的工作环境;用于开关电源、节能灯等电子产品中的高压电解电容器,耐高温性能要求高。
电解液是铝电解电容器的阴极,其性能对电容器的性能起一定的影响,现有的电解液配方主要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为有机羧酸及其盐,溶剂有乙二醇、丁内酯、水或其混合体。采用这种配方的电解液的铝电解电容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因耐压低,出现鼓底甚至有爆炸现象,而且这种电容器产品的上限工作温度仅能达到85℃左右,不能满足开关电源和节能灯电子产品的耐高温和宽温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温和宽温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电解液耐高温、宽温和高闪火电压,且制造成本低。
本发明的一种高温和宽温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包括:乙二醇、r一丁内酯、癸二酸二甲胺、硼酸、磷酸、甘露醇、硅钨酸,其重量百分比为12-38%∶50-75%∶12-18%∶0.2-1.8%∶0.2-0.5%∶0.3-0.8%∶0.3-0.7%。
本发明的一种高温和宽温铝电解电容器工作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12-38)重量%乙二醇、(50-75)重量%r一丁内酯和(12-18)重量%癸二酸二甲胺加热至50~70℃,并将其混匀,再依次加入(0.2-1.8)重量%硼酸、(0.3-0.8)重量%甘露醇、(0.2-0.5)重量%磷酸,继续加热至110-120℃,搅拌混合溶液,并将(0.3-0.7)重量%硅钨酸加入,搅拌,冷却至室温,制得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电解液耐高温、宽温和高闪火电压,且制造成本低;
(2)由本发明电解液制成铝电解电容器能在105℃,2000小时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宽从-55℃-+105℃,耐闪火电压达到460V。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的配比是由乙二醇15重量%,r一丁内酯70重量%,癸二酸二甲胺13重量%,硼酸0.5重量%,磷酸0.3重量%,甘露醇0.5重量%,硅钨酸0.7重量%。
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的制备,将15重量%乙二醇、70重量%r一丁内酯和13重量%癸二酸二甲胺加热至50~70℃,并将其混匀,再依次加入0.5重量%硼酸、0.5重量%甘露醇、0.3重量%磷酸,继续加热至110-120℃,搅拌混合溶液,并将0.7重量%硅钨酸加入,搅拌,冷却至室温,制得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
实施例2
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的配比是由乙二醇23重量%,r一丁内酯60重量%,癸二酸二甲胺14重量%,硼酸1.5重量%,磷酸0.5重量%,甘露醇0.5重量%,硅钨酸0.5重量%。
实施例3
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的配比是由乙二醇28重量%,r一丁内酯55重量%,癸二酸二甲胺15重量%,硼酸0.9重量%,磷酸0.2重量%,甘露醇0.3重量%,硅钨酸0.6重量%。
实施例4
铝电解电容器电解液的配比是由乙二醇34重量%,r一丁内酯50重量%,癸二酸二甲胺13重量%,硼酸1.2重量%,磷酸0.5重量%,甘露醇0.8重量%,硅钨酸0.5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80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