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保护电器的连接锁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4655.5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7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奚泓;林建荣;贾峰;胡景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万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凯隆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00 | 分类号: | H01H71/00;H01H73/00;H01H8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白璧华;金碎平 |
地址: | 2000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保护 电器 连接 锁定 结构 | ||
1.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连接锁定结构,包括动力底座(A)、电源模块(B),其特征在于:还含有保护模块(C),与开关本体有连锁的隔离模块(D),其中,电源模块(B)设置在动力底座(A)上部,保护模块(C)设置在动力底座(A)下部,在开关本体外部,开关本体有连锁的所述隔离模块(D);
所述的隔离模块(D),其上有一连锁件(p4),连锁件(p4)能够对隔离模块的隔离动作进行锁定,同时连锁件(p4)有一伸出部分,与开关本体进行连锁;
所述的电源模块(B),其内部有一辅助触头(p5),所述辅助触头(p5)和开关的手柄有相同状态;
当所述连接锁定结构处于解锁位置时,所述手柄(3)处于水平位置,旋转架(1)与所述手柄(3)固接也处于水平位置,所述旋转架(1)上与所述保护模块(C)连接锁定用的突起部分(1b)处于所述动力底座(A)内部,这样所述保护模块(C)就可自由拆卸;所述旋转架(1)的另一端突起(1a)在第一滑块的滑槽(2a)中滑动,当滑到所述滑槽的边缘时,带动所述第一滑块运动;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块还在所述动力底座(A)内,这样所述电源模块(B)和动力底座(A)之间没有连接,可以自由拆卸,此时在电源内部,连杆(4)在弹簧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所述连杆(4)的端面(4a)与电源模块(B)的外壳相碰,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4b)带动第二滑块运动,并使第二滑块处于右侧极限位置;第二滑块的端面(5a)与电源模块(B)内部的所述辅助触头(p5)相连,第二滑块处于右侧极限位置时,所述辅助触头(p5)打开;所述第二滑块上的凹槽(5b)是和所述隔离模块进行连锁的机械接口,此时所述凹槽(5b)露在外面,所述隔离模块(D)上的所述连锁件(p4)的伸出部分能伸到所述凹槽(5b)内;
当操动机构使所述连接锁定结构从解锁到锁定时,顺时针转动所述手柄(3),这时所述旋转架(1)与所述手柄(3)固连,也进行顺时针转动,这样所述旋转架(1)的第一端部将逐步转入所述保护模块(C)的凹槽(8)中,从而实现对所述保护模块(C)的锁定;所述旋转架(1)的第二端部开始一段时间在所述滑槽(2a)内运动时不带动所述第一滑块平动,当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滑槽的滑槽壁相碰时,开始带动所述第一滑块平动,同时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三端部开始伸入所述电源模块(B)内,从而实现对电源模块(B)的锁定;当所述第三端部伸入所述电源模块(B)后与所述连杆(4)的第四端部接触并克服所述弹簧对所述连杆(4)的作用,推动所述连杆(4)转动;所述连杆(4)转动时其上的第五端部带动所述第二滑块向左运动,进而推动与所述第二滑块相连的所述电源模块(B)内部的所述辅助触头(p5)闭合,此时所述第二滑块上的凹槽(5b)开始进入所述电源模块(B)的外壳内,这样隔离模块(D)的所述连锁件(p4)的伸出部分就不能伸到所述第二滑块上的凹槽(5b)内,隔离模块(D)被锁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连接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底座(A)包括触头灭弧室(p2)、控制电磁铁(p3)以及操作机构(p1),操作机构(p1)和控制电磁铁(p3)作为两个独立的执行部件,由操作机构(p1)接受来自保护模块(C)的控制信号,由控制电磁铁(p3)执行分断主电路的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连接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模块(C)装有电流检测单元(p6)、控制操作机构(p1)和电磁铁动作机构,电流检测单元(p6)能检测主电路电流、处理检测信号、并能发出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万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凯隆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万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凯隆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465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