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形纤维计算机自动识别装置与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4404.7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万燕;姚砺;吴雄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36 | 分类号: | G01N33/36;G06K9/00;G06K9/46;G06K9/62;G01B1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2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形 纤维 计算机 自动识别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纤维显微图像检测与识别装置与方法,特别 是涉及异形纤维计算机自动识别装置与方法,属于异形纤维计算机自 动识别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越 来越高,传统的棉麻纤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 中期,异形纤维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纤维品种,为新型服装面料和纺织 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近年来,异形纤维产品向异形复合化、中空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 展,既提高纤维的保暖蓬松性,又解决起球钩丝、吸湿和透气等问题。 因此,异形纤维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开发和利用。
中国异形纤维的研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的重点是喷 丝板制造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异形纤维产品从最初的三角、 中空截面发展到今天的多种异形品种,如:五角形、三叶形、哑铃形、 椭圆形、异形中空等等。
异形纤维的不规则截面形状使其织物具有独特的服用性,不仅富 有弹性、吸湿保暖、质轻柔软等天然纤维的优势,而且可以增加织物 的光泽度、保暖性、透气性、抗起球性、防尘性、弹性,是普通合成 纤维织物所无法比拟的。
多种异形纤维常常混纺在一起以克服单种异形纤维的缺点,纱线 中每种异形纤维的比例决定了纱线的品质,因此在纱线生产过程中, 需要对纱线中各种异形纤维的比例进行严格检测和核定,以控制纱线 的品质。因此在异形纤维成分自动检测系统中,首先需要根据各种异 形纤维的特征参数来对异形纤维进行识别,再根据所识别出来的结果 判定各种异形纤维所占的比重,进而得出纱线中所含各种异形纤维的 成分分析结果。当前,如何对异形纤维自动进行有效的分类和识别是 国际上纺织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目前针对这些特征参数测量大部分停留在手工检测。常用的人工 测量方法有:剪纸称重、软尺测量等方法。
人工法识别纤维截面,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精度低、数据稳定 性较差。对于形态特征、理化特征相近的不同纤维难以正确分辨。中 国检验检疫部门则通过常规的切片技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和投影仪 下对异形纤维的特征参数进行人工观察和判定。这种方法虽然准确率 较高,但是操作工作量大,另外,检测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需 要一定的经验和熟练度。即使如此,检测结果依然受检测人员的主观 情绪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异形纤维自动识别装置与方法,利 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异形纤维横截面显微图像进行预处 理后,根据异形纤维横截面显微图像的目标区域来自动提取图像的纹 理和几何形状等数理统计特征,然后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分类识 别,实现对异形纤维的自动检测及成份分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异形纤维识别方法,包 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图像采集纤维样本制作,首先,从待测织物中随机抽取 纱线,经解捻后,再对其进行包埋、切片,然后,将获得的切片样品 放置在配有数码摄像头的光学生物显微镜下,通过拍摄得到所需的纤 维图像样本;
步骤二,原始图像的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灰度处理、去噪、 图像平滑;
步骤三,纤维轮廓提取,即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基于迭代阈值 和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提取纤维对象的连续轮廓;
步骤四,图像拼接,为了提高纤维显微照片的精度,显微样本是 通过多次采样得到的,因此样本包含了一系列的小图,这些小图之间 会有部分重复。在进行纤维识别之前,要对这些小图进行拼接,去除 小图重复部分的重复纤维,以避免造成重复统计;
步骤五,纤维图像分离,纤维图像分离就是要对经图像拼接得到 的纤维二值图中的单个纤维对象进行提取,对于叠加的纤维对象通过 基于距离变换的剥离算法有效地进行分离,获取所有的单个纤维对 象,为下一步的特征提取做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4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