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原油的常减压蒸馏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3103.2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萍;徐心茹;杨敬一;张蓓蕾;丁烙勇;张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7/00 | 分类号: | C10G7/00;C10G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薛 琦;朱水平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油 减压蒸馏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原油炼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质原油的常减压蒸馏工艺。
背景技术
常减压蒸馏是石油炼制的第一道工序。现有的燃料-润滑油型炼厂的常 减压蒸馏工艺流程一般如下。原油采用了二级脱盐。蒸馏采用成熟的三级蒸 馏(即预汽化、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方法。预汽化过程中使用的主要设备 是初馏塔。为回收原油中轻烃,初馏塔采取适当提压的方法,使轻烃溶于初 顶油中,再通过稳定部分回收其中的轻烃。初馏塔设初一线,初一线部分作 为中段回流返回初馏塔,部分打入常一中返塔线进入常压塔。常压蒸馏过程 中使用的主要设备是常压炉和常压塔。常压炉是加热炉,可以保持石油一定 温度。常压塔进行常压分馏。常压塔有多条侧线(侧线产品汽提)。减压蒸 馏过程中使用的主要设备是减压炉和减压塔。减压塔开多条侧线(减压侧线 产品汽提),减压塔为全填料塔,采用先进的液体分布器。减压塔生产方式 采用湿式操作,即塔底、炉管注入蒸汽。减压塔顶系统采用三级抽空系统, 第一级为传统的蒸汽抽空器,第二级采用机械抽空系统,以节约能量,二级 机械抽空系统可切换为二级、三级蒸汽抽空系统。采用窄点技术,对原油换 热网络进行分析、优化,装置设计原油换热终温一般为290~300℃。同时充 分利用装置热量,在尽可能保证原油换热终温和满足装置自用蒸汽的条件 下,多产高品位蒸汽。加热炉烟气热量回收系统采用热油式空气预热器和热 管式空气预热器。该常减压蒸馏装置工艺流程如下图1所示。
现今我国各炼厂采用的上述装置,规模一般为>800万吨/年(年开工8500 小时),常压拔出率≯47.0%,总拔出率≯76.0%。其中回收的石脑油可作为 乙烯原料;常压一线可以作为航煤精制装置原料或生产柴油;常压二线、三 线生产柴油作为柴油加氢精制原料;常压四线、减压六线合并做催化裂化装 置原料;减压侧线蜡油可作为润滑油原料、加氢裂化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和 加氢异构脱蜡装置的原料。减压渣油作为焦化装置、溶剂脱沥青装置和催化 裂化装置的原料。
由于原油市场变化,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油种,如某些混合原油在 200~400℃这段的馏分含量较多。由于混合原油小于145℃馏分含量接近 20%,常压塔顶汽液相负荷非常大,现有的工艺条件不做相应调整很难实现 正常运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的原油常减压蒸馏工艺不 能有效分馏轻质原油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原油常减压蒸馏工艺,该工艺 不用改变现有的设备,但是却具有相当好的轻质原油的常压塔分馏效果。
本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轻质原油采用上述现有的常减压分馏工艺,在 实际应用中,常压塔的分离精度降低,主要表现在各侧线产品之间馏程的重 叠值增大,这说明塔的分馏精度不够;减压塔最下侧线产品的干点超过 800℃,这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干点过高;故还造成常压塔多处塔板汽相 或液相结焦或干板等现象。因此,本发明人在维持装置设备不变情况下,调 整进料温度和常压塔中段取热比例以及侧线抽出量等参数,发现常压塔的上 部分离效果变好,主打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因而完成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质原油的 常减压蒸馏工艺,轻质原油经过初馏、常压蒸馏、减压蒸馏被切割成各种石 油馏分,其中,初馏过程中,初馏塔进料温度控制在235~247℃范围内;常 压蒸馏过程中,常一线再沸器负荷控制在1.8~2.1MMkal/hr范围内,常二线 汽提蒸汽量控制在525~575Kg/hr范围内,常压塔取热比例为塔顶:顶循: 一中:二中等于1:2.2~2.5:3.2~4.2:4.6~5.2。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初馏塔进料温度较佳的控制在241~245℃的温度范 围内,所述的常一线再沸器负荷较佳的控制在1.9~2.0MMkal/hr范围内,所 述的常二线汽提蒸汽量较佳的控制在540~560Kg/hr范围内,所述的常压塔 取热比例较佳的为塔顶:顶循:一中:二中等于1:2.5: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31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氟齿轮润滑油
- 下一篇:一种用于按键粘接注模成型的光固化胶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