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充气全绝缘电缆分接箱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2203.3 | 申请日: | 2008-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1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任苗佳;唐继龙;张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灵开关厂有限公司;上海雷泽灵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3/045 | 分类号: | H02B13/045;H02B13/035;H02B1/20;H01H9/2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8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绝缘 电缆 分接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工程中电缆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充气全绝缘电缆分接箱。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电缆分接箱,一般都不带开关,在检修和维修时,上级开关必须停电,导致运行不可靠,给用电客户造成不便甚至损失。电缆分接箱是完成配电系统中电缆线路的分流和分接功能的专用电气连接设备,常用于城市环网供电和(或)辐射供电系统中分配电能和(或)终端供电,它可简化供电线路连接方式、节省投资,提高线路运行的稳定可靠性,便于线路维护。随着城网建设与城网改造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产品的技术档次、新颖性、免维护性、操作简便性、安全性、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SF6负荷开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技术,逐渐被应用到电缆分接箱领域,带SF6负荷开关的电缆分接箱的通流、绝缘性能与技术水平,基本上是由所选用的电缆附件及其适配件和SF6负荷开关的技术水平和性能决定的。目前使用SF6负荷开关的电缆分接箱在该领域是比较靠前的技术,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12~24kV带SF6负荷开关的LMG/LCG系列户外小型化全充气全绝缘电缆分接箱,LMG/LCG-12系列为可扩展的三相交流50HZ的SF6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SF6气体充当灭弧和绝缘介质,主要用于12kV~24kV户内、户外环网供电或双辐射供电以及630A额定电流以下的开闭所及二级变电站、末端用户站,可提供整体配套的遥控和监控设备,作为电能的分配及保护装置,特别适用于保护变压器及电动机。
在专利检索中,我们看到一篇相似的带SF6负荷开关的电缆分接箱,专利号为200620154308.2所设计的一种内锥插拔式电缆分接箱,所述专利相对以 前的电缆分接箱有一定的改进,各方面性能也有所提高,它的结构主要包括箱体、SF6负荷开关、电缆分接系统,SF6负荷开关安装在箱体内,电缆分接系统通过SF6负荷开关上的外锥绝缘套管插装到SF6负荷开关上;外锥绝缘套管上设计有带弹簧触指的母线铜棒,电缆分接系统由接头体、母线连接器和内锥插拔式终端组成,接头体通过母线连接器连接拼装成多分支接头体,已安装好电缆的内锥插拔式终端插入到多分支接头体内,构成额定电压26/35(40.5)kV带SF6负荷开关的内锥插拔式电缆分接箱。
所述内锥插拔式电缆分接箱结构特点是采用SF6负荷开关上的外锥绝缘套管插装到SF6负荷开关上,来实现全屏蔽、全绝缘、全防护的,但绝缘套管容易老化、破裂,从而带来隐患,导致企业或用户的损失,所述内锥插拔式电缆分接箱的箱体还是采用一般的金属外壳,材料结构上并没有太大变化,耐腐蚀性差,防护性能低。因此电缆分接箱的结构还有待改进,以提高电缆分接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全充气全绝缘电缆分接箱,并且优化进线和出线电缆安装方式,以达到维护简便、供电安全可靠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全充气全绝缘电缆分接箱,包括分接箱箱体、SF6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和电缆分接系统,其特点是,
所述SF6气体绝缘环网开关设备的设计是采用3mm不锈钢板激光焊接,以保证开关设备运行的强度;采用激光焊接,以保证设备的变形量,更加适合开关设备在户外恶劣环境中的运行条件;采用全充气全绝缘的设备,使带电体全部密封在充SF6气体当中,在主母线的位置优化设计出两路外锥套管接口,作为分接箱的出线部分,用于各种屏蔽电缆接头,进线电缆利用原先有的进线绝缘子,由此,全部带电体密封绝缘,不会暴露在空气中,使开关在运行过程中不受环境影响,从而满足户外产品对开关的电气绝缘要求,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所述电缆分接系统是对电缆分接箱的进线和出线电缆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灵开关厂有限公司;上海雷泽灵电气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天灵开关厂有限公司;上海雷泽灵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22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