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漆酶的灵芝菌株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8678.X | 申请日: | 2008-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8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田长恩;周玉萍;陈琼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9/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济元 |
地址: | 510006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产漆酶 灵芝 菌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酵漆酶的真菌菌株。
背景技术
漆酶(Laccase,EC1.10.3.2)是一类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主要包括植物漆酶和真菌漆酶;前者主要催化底物的氧化聚合,与植物伤口保护等有关[雷福厚等(2003)中国生漆,2003(1):4-7];后者主要在木腐菌中发现,能促进木质素等底物的降解[Bajpai(1999)Biotech Prog,15:147-157;涂宁宇等(2006)造纸科学与技术,25:27-31]。真菌漆酶的用途十分广泛。在木材加工中,用漆酶处理促使表面胶合,可替代胶合剂;在造纸工业中,漆酶用于漂白纸张,降低纸浆硬度、降低化学品用量和降低能耗以及降低废液中有机氯含量;在食品业中,漆酶用于去除啤酒和果汁混浊;在纺织业中,漆酶用于脱色、漂白和去除木质素;在环境保护中,漆酶用于污染物脱毒、土壤修复以及有机磷农药分解等。因此,漆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Bourbonnais等(1997)Appl Environ Microbial,63:4627-4632;王国栋等(2003)植物学通报,20:469-475]。
尽管漆酶的用途广,但产量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潜能的发挥。目前有关漆酶的研究多是围绕提高漆酶的产量而展开的,如筛选优良的产漆酶菌株或构建基因工程菌,探索最佳的产漆酶培养条件,以期能进行工业化生产。近十几年尤其是近五六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多数试验菌株在人工和天然培养基上生长时的发酵周期长、不易操作,产酶能力弱,且往往需要有毒或昂贵的诱导剂,不环保,致使利用现有菌种生产成本高,限制了漆酶的产业化进程。
灵芝(Ganoderma)是一类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能产生漆酶,将所寄生树木的木质素消化。关于灵芝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这两个方面展开,而关于灵芝漆酶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7年3月28日公开了一项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灵芝漆酶的清洁高效生成方法”(申请号200610096638.5),该申请涉及一种灵芝漆酶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利用树舌灵芝ST(CCTCC NO.M206100)在含有玉米粉、粮食麸皮和花生饼粉的培养基中发酵5天,获得酶活为9000U/L的灵芝漆酶。国外也有关于利用灵芝生产漆酶的研究,如Trevor M等人利用Ganoderma adspersum液体发酵14天,获得酶活达34000U/L(ABTS法)的漆酶[Songulashvili G etal(2006)Biotechnol Lett28:1425-1429]。虽然上述方法利用灵芝发酵漆酶的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离产业化生产仍有相当的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漆酶的灵芝菌菌株。
本发明所提供的灵芝菌菌株是韦伯灵芝TZC1(Ganoderma weberianum TZC1),已于2008年9月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保藏号为CGMCC No.2648。
本发明韦伯灵芝TZC1是从野生灵芝中分离出来的,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为韦伯灵芝Ganoderma weberianum(BRES&Henn.ex Sacc.)Steyarrt。依据《中国真菌志,第十八卷,灵芝科》(2000)、《中国药用真菌图鉴》(1987)和《中国灵芝图鉴》(2005)对本发明菌株进行形态学检验,其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符合韦伯灵芝Ganoderma weberianum(BRES&Henn.exSacc.)Steyarrt种的特征范围。对从本发明菌株所产生的菌丝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韦伯灵芝TZC1的ITS序列(如SEQ NO.1所示)与韦伯灵芝的同源性达99.9%;但TZC1的Mn-SOD基因的部分序列(如SEQ NO.2所示)与韦伯灵芝的同源性仅为9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86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照明系统
- 下一篇:一种煮茧的蒸煮工艺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