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产品液固流化床分选分级设备及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94908.5 | 申请日: | 2008-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1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延锋;刘炯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3B5/28 | 分类号: | B03B5/28;B03B1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惠芬 |
| 地址: | 221116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产品 流化床 分选 分级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产品液固流化床分选分级设备及方法,尤其适用于粗煤泥的分选分级,也适用于 石英沙的分选分级。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选煤工艺都采用不分级不脱泥的重选与浮选相结合的工艺,两者的分选粒度界限为 0.5mm,实际上由于两种分选方法本身的特点使得在0.5mm附近的煤粒分选效果较差,而这部分煤 粒(一般指3—0.25mm)国标(GB/T 7186-1998)定义为粗煤泥。而这部分颗粒在选煤厂一般通过 高频筛单独回收,其灰分介于精煤与中煤之间,一般比精煤灰分高2—5%,其产品最终去向难以 确定。目前一般不对其分选,多数将其部分掺入精煤,其前提是重选和浮选精煤灰分必须低于最终 销售精煤灰分,即重选和浮选背粗煤泥灰分,另一部分掺入中煤。目前我国部分煤炭中细粒含量大, 采用预先脱泥工艺,脱除的煤泥中含有大量的粗煤泥,而这部分粗煤泥灰分高,目前均掺入中煤, 严重影响精煤产率,近年来有少数选煤厂采用小直径重介旋流器或螺旋分选机对粗煤泥进行分选, 但由于这两种装置本身的不足,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这部分粗煤泥急需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分选精度高的分选设备将其分选成两种或多种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分选分 级效果好的多产品液固流化床分选分级设备及方法。
本发明的多产品液固流化床分选分级设备,包括给料斗,流体分布器,密度自动控制器,锥形 尾矿导流槽,还包括自下而上套装在一起的多个分选分级室,每个分选分级室的上部均设有精矿导 流槽,各精矿导流槽内均设有一个带有多个喷嘴的补加上升水管,每个分选分级室的外壁和底部分 选分级室的底流口处上均设有一个密度自动控制器;所述的流体分布器设在底部分选分级室底部; 顶部分选分级室的上方设有插入底部分选分级室的螺旋给料机。
所述的多个分选分级室为2~7个;所述补加上升水管的入口均设有调节阀。
本发明的多产品液固流化床分选分级方法:
a.将矿浆从给料斗引入螺旋给料机内,经螺旋给料机推入底部分选分级室;
b.打开底部分选分级室调节阀,水流经流体分布器进入底部分选分级室内,对物料进行分选分 级,高密度和大颗粒的物料沉入底部,低密度和小颗粒的物料上浮进入第二级分选分级室;
c.当底部分选分级室内的密度达到设定值时,设在底部分选分级室上的密度自动控制器动作, 打开尾矿阀,尾矿从锥形尾矿导流槽排出;
d.当物料上浮进入第二分选分级室时,打开第二分选分级室的调节阀,水流经设在第二分选 分级室内的补加上升水管进入第二分选分级室,对进入该级的物料进行分选分级,高密度和大颗粒 沉入周边精矿导流槽的底部,低密度和小颗粒的物料上浮进入第三分选分级室;
e.当第二分选分级室内的密度达到设定值时,设在第二分选分级室上的密度自动控制器动作, 打开第一中矿阀,中矿从第二分选分级室的底部导流槽排出;
f.当物料上浮进入第三分选分级室时,打开第三分选分级室的调节阀,水流经设在第三分选分 级室内的补加上升水管进入再上一级分选分级室,直至进入顶级分选分级室,对进入每一级的物料 进行同样的分选分级,高密度和大颗粒沉入周边精矿导流槽的底部,低密度和小颗粒的物料上浮进 入上一级分选分级室,直至进入顶部分选分级室;
g.当第三分选分级室内的密度达到设定值时,设在第三分选分级室的密度自动控制器动作, 打开第二中矿阀,中矿从第三分选分级室的底部导流槽排出;
h.当物料上浮进入顶部分选分级室时,顶部分选分级室内的密度达到设定值时,设在顶部分 选分级室的密度自动控制器动作,打开精矿阀,精矿从顶部分选分级室的顶溢流,沿精矿槽从底部 导流槽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49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